在调研实践正式开始之前,团队成员们在舟山图书馆共同阅读了舟山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书籍,线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目前在新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并创新发展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命题,以科技之翼助力文化传承也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图为团队成员共读文化书籍。林文哲 供图
聚焦传统,感受文化魅力
调研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定海非遗文化馆,这座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建筑让调研团成员们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他们沿着木质楼梯探寻,眼前展开了定海古城文化的瑰丽画卷,舟山锣鼓、贝雕、布袋木偶戏等非遗项目通过精心布置的实物和图文生动呈现。馆内的古城书场、非遗工作室和课堂等区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体验非遗文化的平台。同时,复古的家居场景和丰富的民俗藏品,彰显了定海民间的艺术传统。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定海非遗馆。林文哲 供图
7月26日调研团来到有着“海上河姆渡千年稻香村”美誉的马岙。成员们在马岙博物馆里聆听舟山新石器时代的故事;通过触摸屏幕与历史互动,从楼门口古井和林氏宗祠去了解马岙的历史和马岙林氏家族的变迁;五四路到游笔溪的路上满眼都是精彩绝伦的墙绘,一幅墙绘就是一个故事,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马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林文哲 供图
在参观了蓝理纪念馆、东海游击总队纪念馆等传统纪念馆后,成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认识到融合数字技术或将为非遗馆带来新的生命力,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指明方向。
触摸传承,赋能科技之翼
团队成员们在调研了舟山已加入数字交互模块的新型文化馆后,开启了调研的第二篇章。他们来到了舟山名人馆,与馆长丁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丁馆长热情地讲述了数字化展馆的转型之路:高科技展示手段的引入,如互动大屏幕,使得展馆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周末,访客络绎不绝,客流量可飙升至400多人次1天。
图为团队成员与屏幕互动。林文哲 供图
这不仅让历史人物的故事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也让展馆作为爱国教育基地,肩负起了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名人馆馆长丁洁。林文哲 供图
8月初调研团成员们参观了舟山博物馆和舟山城市展示馆,通过交互式数字技术现代化展示手段,深入了解了舟山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及未来规划。在博物馆,成员们被海洋生物标本、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吸引,他们通过触摸屏幕与文物互动;在城市展示馆,了解舟山的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对舟山的未来发展方向充满期待。
图为团队成员在博物馆观看非遗文化纪录片。孙健哲 供图
调研团成员们通过亲身体验和细致观察,深刻感受到了数字技术在展馆中的巨大应用潜力。他们满怀憧憬地提出,若展馆能够巧妙地融入数字化手段,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科技的灵动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承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模式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图为团队成员与屏幕互动。林文哲 供图
多维深耕,探索数字传承可行性
在调研的后续阶段,调研团将面向政府、文化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群众等多维社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深度访谈非遗文化继承人和政府文化传承负责人,同时部署每位成员分调研各自城市的文化馆、纪念馆、数字馆等,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形式、不同方式的文化传承独特解法。

图为团队成员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林文哲 供图
随着这次调研活动的进行,调研团的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不仅唤醒了沉睡的红色记忆,也为文化的持续发展铺就了一条创新之路。团队成员们深知交互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逐渐认识到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他们怀揣希望,尽青年学子的一份力,给出另辟蹊径的解法和建议;满怀期待,努力让这样的智慧传承激发更广泛的文化探索,让红色文化的火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