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宏观政策要求,7月17日,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深入东营市胜宏社区非遗工坊,为深入了解从事苇编技艺的残疾人技师的工作现状及生活面貌而展开了一系列的采访与调研。通过与工坊负责人李光祥老师进行沟通,成员了解到苇编工坊的建设由来,以及其秉持着“非遗助残”的建设理念不断招纳残疾人群技师的发展历程,同时从其他工作人员口中询问了有关工坊残疾人技师的工作日常和他们的精神风貌。
在工坊负责人李光祥老师的引领和介绍下,团队成员共同参观了残疾人技师的工作环境,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了细致地观摩和学习。看到他们在案台前各司其职、认真严谨的样子,团队成员深感触动,从中得以感受到苇编技艺带给这些残疾人群不仅是生活上的扶持更是精神上的扶持,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享有能力。
参观之后,团队成员陆续对工坊的残疾人技师进行采访和深度调研,访问的对象包括从事苇编扇子绘制技艺的肢体残疾技师冉先生,从事芦苇材料筛选和压制工作的肢体残疾技师刘先生,从事手工艺制作草编的听障残疾技师王女士,以及同样从事草编制作的智力残疾技师张明明女士和肢体残疾技师门玉海女士等。通过向他们询问如何接触的苇编事业、苇编事业带给生活的影响和日常工作过程中的感受等一系列问题,来进一步深入了解工坊残疾人群的生活状态。
其中令众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冉先生的发言,作为一名肢体二级残疾的技师,在交谈过程中他提到了自己身体上障碍带给他人生的坎坷,但最终得以在苇编工坊有所施展,为此他十分地感激和感动。当问及他对苇编这项非遗技艺的看法时他表示:“从事苇编这项非遗事业,让我感觉自己在做一件不平凡的事。用两个词来形容我的工作,就是非常的‘充实’和‘解压’。”
另外当采访王双燕老师的时候 她飞快的舞动着自己的双手试图用手语的方式来传达他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王双燕老师是一位能歌善绘的奇女子,身为政府劳务派遣的特殊人士,他身上还肩负着宣传纬编等传统非遗手艺的责任。在谈到传承与宣扬问题时,她激动万分,怕志愿者不了解所表达的意思,甚至掏出手机来用有些执拗笨拙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会坚持下去的决心,他表示:纬编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的。而他也一定会付出行动来证明韦编的价值,证明自己的价值。创造出一个更适合纬编事业发展的环境。她闪烁着灵动的双眼,对韦斌事业的现状充满着信心,同时对它未来的顺利发展充满着希冀与期待。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位技师都怀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他们的精神风貌是那样的鲜明和光亮:他们很少谈及自己的生活上的困境或是不易,而更多展示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当前在工坊工作状态的满足。谈起苇编工坊,技师们纷纷表示:苇编工坊像是一个家一样温暖的地方,在这里的工作及生活很安心、很充实。这些残疾人技师通过苇编技艺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不只是创作者,更是通过苇编事业绽放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展示了一种超越身体限制的坚强意志和不平凡的创造力。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