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寻觅永春,燎一缕振兴香”社会实践团队在泉州市永春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先后访问制香工坊、香业名企、香都博物馆等地,探寻永春篾香的历史源头、领略传统制香技艺的智慧及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谈中领悟到匠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执着,不同世代间就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了深入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永春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积极参与手工篾香制作,真切体验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探访永春汉口村 体验传统篾香制作技艺】
实践伊始,成员们来到以永春篾香闻名遐迩的汉口村。当实践团踏入汉口制香厂时,一股浓郁而又清新的香气扑面而来。成员们了解到,制香匠人们通常在凌晨两点左右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熟练地抓起竹签,握住香骨,沾上水,然后揉搓香芯,使香粉均匀附着其上。这个过程需要重复浸水和裹粉共四次,直至竹篾变成原来的两倍粗细。工人们必须争分夺秒,在烈日高悬时,将香一捆捆解开置于阳光下暴晒。
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验了永春篾香制作中的“抡香”技艺,并采访了制香厂工人,观看了有关永春篾香的宣传片。通过这些活动,实践团深入了解了传统的永春香制作技艺,并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推广永春香文化,力求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一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团成员亲手体验“抡香”技艺。刘文娟 供图
【参观彬达制香厂领略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智慧】
实践团前往彬达制香厂参观了以“一脉香传”为主题的文创园区。据了解,彬达制香厂是永春县规模最大的制香工厂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永春篾香观光园区。工厂负责人曾建全在接受实践团成员们的采访时说:“一支香能够传承至今近五千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如何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研究透彻并使其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一直是我个人的追求。”他进一步表示,彬达制香厂不仅仅满足于保持传统的制香工艺,还在不断探索如何结合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提高香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
通过技术创新,他们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成功地将传统香品扩展到了功能香和保健香等多个领域,使得永春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助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茶室采访彬达制香厂负责人曾建全。陈佳丽 供图
【游览香都博物馆 体悟香文化的千年传承】
在香都博物馆的一次深度探访中,实践团成员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踏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观的“香料之墙”,墙上陈列着从东方的珍贵沉香、龙涎香,到西方的没药与丁香等全球各地的稀世香料。每一味香料背后,都是一个关于地域特色与文化积淀的故事。与之相对的“香具之墙”,则展示了从古至今琳琅满目的香具精品,包括古朴典雅的香炉、香箸,以及设计精巧的香盒与香插,无一不体现着古代匠人卓越的手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伴随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解说,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永春香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香氛与非遗文化的厚重底蕴。这次体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对传统文化一次深刻的感悟与致敬。
图为讲解员给实践团成员讲述永春香的起源故事。刘文娟 供图
【成员感悟】
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3级本科生表示,“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我更充分了解了永春香制作及传承的不易——老一辈人默默坚守,坚持手工制香技艺,抓住分分秒秒,与时间赛跑。新一代香企负责人积极求变,将传统制香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走出一条永春香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路。永春香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多元包容的代表,也是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更多人能够透过今日之香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虽时过境迁,但其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相通的,所以我们更应让更多人了解泉州永春这一独特的非遗文化并参与其中,为其注入更多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鑫表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亲眼见证了传统制香技艺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的巧妙融合,于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这一古老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里,每一缕香气都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思维的碰撞。我深刻体会到,正是这种不断求索、勇于突破的精神,让中国传统制香文化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时,也拥有了面向世界、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外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佳丽表示,“通过参与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永春县这座古老县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在这里,我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永春香的独特文化和产业潜力展现无遗。在探讨过程中,当地人对保护传统技艺和开发创新产品的决心令人钦佩。未来,永春香有望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成为更广为人知的文化品牌,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魅力。这次实践不仅是对永春香发展潜力的探索,更是对中国乡村振兴道路的一次深刻体验与思考。”
图为实践成员合影。刘文娟 供图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