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济宁煤矿探生态,修复之路共前行

发布时间:2025-01-19    阅读:
      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采空和地表沉陷,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采煤塌陷地,这些塌陷地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煤矿开采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也对周边环境构成了威胁。为探寻煤矿生态修复现状与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乌金映绿,‘炭’寻未来”社会实践队于18日至118日赴济宁市金乡县金桥、花园、霄云煤矿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观察与交流,全面掌握了煤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情况,以及塌陷区居民和煤矿区工人的生活韧性。
     1月8日,队员们来到了金桥煤矿。在金桥煤矿,实践队的脚步首先踏入了开采区边缘。由于煤矿开采,部分区域的地表仿佛被无形之手按下,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塌陷坑,宛如大地的疮疤,无声地诉说着开采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冲击。
     为了探寻这片受损土地上的生机与希望,实践队与当地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从负责人的口中,实践队得知,近年来,煤矿企业重视生态修复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土地复垦,让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通过植树造林,为矿区增添了一抹抹绿色。这些措施正在逐步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让实践队看到了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可能。
     结束在金桥煤矿的访问之后,实践队的足迹延伸到了花园煤矿,他们的目光聚焦于塌陷区居民的生活韧性这一核心议题。为了深入了解居民们的真实生活,实践队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在与居民的交谈中,队员们听到了许多温暖而鼓舞人心的故事。一位居民分享道,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他们一家逐渐适应了塌陷后的新生活环境。政府不仅为他们提供临时安置房,还积极推动生态修复项目,让原本荒芜的塌陷区逐渐绿意盎然。这位居民还兴奋地提到,他所参与的植树造林的工作,不仅为改善居住环境贡献了一份力量,还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此外,政府在塌陷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道路得到了修缮,水电供应更加稳定,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逐渐完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变化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切感受到在政府与居民共同努力下,塌陷区焕发出的新生机与活力。
     1月16日,实践队踏入霄云煤矿,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默默奉献在煤矿区的工人们,他们的生活韧性成为了队员们此次探访的重点。煤矿深处,昏暗的灯光下,工人们挥汗如雨,他们的身影在煤尘中若隐若现。实践队员们亲眼目睹了工人们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收入不稳定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挑战。然而,在与工人们的交谈中,队员们却感受到了他们内心那份不屈不挠的坚韧。
     一位老工人向实践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说,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也不稳定,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积极参加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今,他不仅成为了班组里的技术骨干,还带动了身边的同事一起进步。
     此外,煤矿企业也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关怀力度。企业不仅提供了更好的劳动保护用品,还改善了工人的住宿和餐饮条件。在福利待遇方面,企业为工人们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生活保障。这些变化让工人们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与关怀,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成员们对煤矿生态修复的现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居民们对矿区的生态状况持较为乐观的态度,生态修复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较于过去,生态破坏仍然较为严重,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土地塌陷、水源污染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