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体验:探寻日照农民画之美
2025年1月25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曲韵传遗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农民画艺术的热爱与敬仰,走进了日照锦丽工作室。赵洁老师的工作室坐落在日照市的一隅,这里虽然远离喧嚣的市中心,却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生活的温度。当曲韵传遗队的成员们踏入工作室的那一刻,他们被墙上挂满的色彩斑斓、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画深深吸引。这些画作,每一幅都讲述着日照大地的故事,传递着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宇璇 供图
赵洁老师作为日照农民画最年轻的传承人,她的身上承载着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重任。她热情地迎接了曲韵传遗队的到来,并向他们介绍了日照农民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以及自己在传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在参观讲解中,她详细介绍了每一幅名师画作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背后的创作故事,也分享了自己作品的创作经历。赵洁老师还同队员们分享日照农民画入选非遗的艰难历程,以及帮助老传承人申请专利的故事。
在赵洁老师的工作室里不仅仅有着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民画,也有着色彩艳丽的刺绣。经过老师讲解,队员们了解了这些刺绣的来历,是赵洁老师想要打破人们对于农民画“土”的传统观念,将刺绣与农民画结合,一经推出便深受喜爱,让日照农民画在发展中站稳脚跟。在老师热情的讲解下,队员们也迫不及待地学习和体验农民画。
深入访谈:了解传承历程
在参观体验中,曲韵传遗队的队员们对日照农民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萌生了许多问题想要赵洁老师解答,老师也是非常热情地解答了队员们的疑惑。赵洁老师说,她认为学习日照农民画最重要的一点是“突破”,通过突破日常认知事物的形态来进行夸张描述实现创新。而在桃花岛的一次研讨班经历,让她看到了宋全国老画家即使是手抖也要让农民画传承下去,这也让她意识到老一辈艺术家对农民画的喜爱与传承精神。赵洁老师之所以喜欢农民画是因为农民画可以带给她很强的能量,通过艳丽的色彩可以在白纸上抒发自身的情感。她还和队员们分享了在传承中印象深刻的经历,在最初的小白阶段画了二十多幅小稿,但都被老师否认了,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创造出了“喜盈门”并荣获泰山文艺奖。赵洁老师也通过这段经历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坚定了自己学习和传承农民画的耐心。
在一开始,赵洁老师并不理解为什么同龄人不接纳优秀的传统艺术,不欣赏振奋人心的农民画,后来她逐渐意识到传统艺术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来记录当下、展望未来。后来在父亲的指点下,赵洁老师发现可以把农民画和实用的家庭用品相结合,把农民画从墙上搬到布上,把家居用品上的桌布等产品的刺绣工艺与农民画相结合,形成农民画绣。然而在创作期间,赵洁老师和她的团队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农民画色彩艳丽、针脚饱满,对于刺绣机器的考验极大,在最初尝试阶段,经历了制版师崩溃、机器崩盘等问题,投入较多但效果不尽人意。但赵洁老师选择抱着挑战的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南方考察期间定制了一套合适的机器,终于突破了农民画绣的瓶颈,创作出了满意的作品。她认为这是传承的巨大一步,是一种变革,让农民画从静态的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艺术,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赵洁老师发现,许多顾客通过买农民画绣、帆布包、台布等延伸产品,从而对农民画产生浓厚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成为农民画的宣传者,带动了农民画的传承与传播。
赵洁老师认为自己的产品被选入国礼是一种鼓励和认可,也体现了对农民画这类民族文化的民族自信。最后,赵洁老师对关注和支持非遗技艺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农民画是源于民间、长于民间而又回归于民间的艺术,她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点燃了埋在中华儿女心中的火种,她也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支持非遗技艺。
结语:探秘农民画绣,誓守传承之火
此次对赵洁老师工作室的参观体验以及对赵洁老师的采访圆满结束,不仅给队员们留下了关于日照农民画的美好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思。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和传承的紧迫性。他们誓将这份责任与使命扛在肩上,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