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首站来到章丘老城区,在一间充满岁月痕迹的青砖院落里,队员们见到了74岁的非遗传承人石桂利。走进院落,空气中弥漫着松烟墨的醇香,石桂利师傅正专注地手持刻刀,在梨木板上雕琢门神衣袂的纹理,木屑簌簌落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故事。“刻板讲究‘刀随线走,力透三分’,少一年功夫都出不了这韵味。”石师傅停下手中的动作,轻抚墙上斑驳的《连年有余》年画,向围在案前的学生们讲述技艺精髓。那一幅幅精美的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
队员们深知,想要真正传承这门技艺,必须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他们系上粗布围裙,全身心投入到木板年画制作的三十余道传统工序中。从选料开始,队员们跟着石师傅学习如何挑选质地均匀、纹理细腻的梨木板,因为这是制作精美雕版的基础。刨板过程也充满挑战,需要掌握好力度和角度,将木板刨得平整光滑。勾线环节则考验着队员们的耐心和细心,每一笔都要精准无误,才能为后续的雕刻提供清晰的轮廓。雕刻时,大家小心翼翼地握住刻刀,按照勾好的线条一点点雕琢,力求还原石师傅传授的技艺精髓。尽管过程艰辛,但队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认真记录每一个步骤和要点,满是墨渍的笔记本见证了他们对传承木板年画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木板年画制作。孔曼宁 供图
为了给莱芜木板年画留下详实的档案资料,队员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整理出了《莱芜木板年画工艺实录》,并将其赠予当地文化馆。这份实录详细记录了木板年画从制作工具、材料选用到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石桂利师傅看着学生们的成果,眼中泛起欣慰的光芒,“这些孩子肯沉下心学老手艺,老祖宗的东西就有盼头。”这份实录不仅是对木板年画技艺的记录,更是传承路上的重要基石,为后人研究和学习这门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莱芜红石广场,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小课堂”。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实践队员将复杂的套色工序简化为“神奇拓印术”,让孩子们通过拼图式拓印完成自己的作品。活动中,队员们耐心地指导孩子们,从刷墨到拓印,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刷墨要像春风拂面,拓印需如细雨润土。”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活动现场,200余个由学生设计、印制的生肖红包成为最抢手的“新年伴手礼”。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石广场组织活动。孔曼宁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小朋友制作年画红包。孔曼宁 供图
此次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莱画梦”社会实践队的寒假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宝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木板年画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与石桂利师傅等非遗传承人的交流,队员们明白了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历史和先辈的尊重。
对于莱芜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而言,这次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思路。实践队整理的《莱芜木板年画工艺实录》为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系统的资料,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非遗小课堂”的开展,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和了解了木板年画,培养了潜在的传承人群体。同时,实践活动通过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开来,提高了莱芜木板年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非遗项目的关注。
曲阜师范大学“莱画梦”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担当。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莱芜木版年画,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莱芜木板年画这一非遗瑰宝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未来,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让古老的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