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日照2025年2月10日电(通讯员:亓钰杰) :木板年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耀眼明珠,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更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中,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诸多挑战,传承之路亟需新的活力注入。
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莱画梦”社会实践队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他们奔赴莱芜、章丘两地,以实际行动为木板年画的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实践队首站抵达章丘老城区,在一座满是岁月痕迹的青砖院落里,队员们见到了74岁的非遗传承人石桂利。踏入院落,松烟墨的醇厚香气扑面而来,石桂利师傅正手持刻刀,专注地雕琢着梨木板上门神衣袂的纹理,木屑簌簌掉落,似在讲述古老技艺的故事。“刻板讲究‘刀随线走,力透三分’,没有多年功夫,可出不了这韵味。”石师傅停下手中动作,轻轻抚摸墙上那幅斑驳的《连年有余》年画,向围在案前的学生们传授技艺精髓。这些精美的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
队员们深知,要真正传承这门技艺,必须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他们系上粗布围裙,全身心投入到木板年画制作的三十余道传统工序中。从选料开始,队员们便跟随石师傅学习如何挑选质地均匀、纹理细腻的梨木板,这是制作精美雕版的基础。刨板时,力度与角度的掌握充满挑战,需将木板刨得平整光滑。勾线环节考验着耐心与细心,每一笔都要精准无误,为后续雕刻提供清晰轮廓。雕刻时,大家小心翼翼握住刻刀,依照勾好的线条一点点雕琢,力求还原石师傅传授的技艺精髓。尽管过程艰难,队员们却没有丝毫退缩,满是墨渍的笔记本,见证着他们传承木板年画的坚定决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红石广场组织活动 (亓钰杰供图)
为给莱芜木板年画留存详实的档案资料,队员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精心整理出《莱芜木板年画工艺实录》,并捐赠给当地文化馆。这份实录详细记录了木板年画从制作工具、材料选用,到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石桂利师傅看着学生们的成果,眼中满是欣慰:“这些孩子肯沉下心学老手艺,老祖宗的东西就有盼头了。”这份实录不仅是对木板年画技艺的记录,更是传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为后人研究与学习这门技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图为队员参与制作木版年画 (亓钰杰供图)
在莱芜红石广场,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小课堂”。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实践队员将复杂的套色工序简化为“神奇拓印术”,让孩子们通过拼图式拓印完成自己的作品。活动中,队员们耐心指导,从刷墨到拓印,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刷墨要像春风拂面,拓印需如细雨润土。”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年画,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活动现场,200余个由学生设计、印制的生肖红包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年伴手礼”。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此次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莱画梦”社会实践队的寒假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对于大学生们而言,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宝贵机遇。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木板年画的制作技艺,更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与石桂利师傅等非遗传承人的交流,队员们明白,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对历史和先辈的尊重。
对于莱芜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来说,这次实践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思路。实践队整理的《莱芜木板年画工艺实录》为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了系统资料,助力后续的研究与保护工作。“非遗小课堂”的开展,让更多孩子认识并了解了木板年画,培养了潜在的传承人群体。同时,实践活动通过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提高了莱芜木板年画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非遗项目的关注。
曲阜师范大学“莱画梦”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他们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并喜爱莱芜木版年画,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我们也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莱芜木板年画这一非遗瑰宝必将重焕生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闪耀更耀眼的光芒。未来,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传统文化传承的队伍,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让古老艺术在岁月长河中源远流长、光彩夺目。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