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踏寻土地脉络,解码碳排放生态图

发布时间:2025-02-15    阅读: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背景下,济宁市关山地质公园的生态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与示范价值。为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曲阜师范大学碳泽智行实践队于2025年1月24日深入济宁市的多个村庄开展实地调研,期望深入挖掘济宁市土地利用变革实践中的成功模式与创新举措,为其他地区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参考范例,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松影映绿土,碳排自消融 
实践队员首站对关山地质公园的松林进行了实地考察。这里以生态保护和自然育林为主要模式。实践人员考察发现,这片松林极大提升了土地生态价值。松树扎根广袤大地,根系发达庞大。工作人员介绍,这片松林是区域生态“顶梁柱”,松树与蕨类、苔藓相互依存,稳固生态系统。同时,松林是强大碳吸收存储体系,对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通过实践队员的采访,工作人员表示,松林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能有效防止土壤侵蚀、提升土地肥力。在碳排放方面,持续吸收二氧化碳,有力缓解排放压力,对维持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作用关键,并且棵松树都是小型“碳库”,整片松林更是强大的碳吸收储存体系,对缓解碳排放压力、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关山地质公园的松林。陈洁文 供图
公示牌引土地新变,助碳排减量
考察途中,县级林长公示牌引起实践队员们关注。工作人员介绍:“它不仅是生态保护责任公示的载体,更与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管理紧密相关。林长制度的核心是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而森林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密切相连”。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公示牌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监督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部分村民表示,他们通过公示牌了解了林长制工作,并积极参与森林资源保护活动。然而,也有部分村民反映,公示牌更新不够及时,部分信息已过时。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工作人员采取积极的对策处理,如利用农村广播每天定时播报保护动态,在村民微信群及时分享最新政策与活动信息,每月印发宣传手册挨家挨户发放,持续提升村民的参与热情与保护意识,让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高效推进 。
图为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公示牌。陈洁文 供图
古建邻隅,地韵新章碳韵悠
 最后一站是一座中式传统建筑及其周边区域。古建及其周边土地的利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同时也蕴含着低碳理念。工作人员引领实践队员漫步在古建周边,介绍道:“古建周边这些土地,多为农田、菜地,延续了传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与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不同,这种方式并未产生高能耗与高碳排放,土地以温和、自然的方式被利用,与古建共同构成和谐的画面。”步入古建内部,工作人员一边引导参观,一边讲解:“从建筑材料到建造工艺,古建处处彰显低碳智慧。在材料选取上,多采用当地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泥土等,大幅减少了材料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建造以人力为主,避免了大型机械的高能耗作业,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温和利用,契合低碳理念。”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实践人员对古建及其周边土地的人文内涵和低碳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越发感受到这份传承的珍贵。
图为利用土地建造古建筑。陈洁文 供图
此次实践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问题出发,深入探究了区域内不同场景的生态与人文状况。关山地质公园作为区域内的重要生态标志,其独特地质景观与多样生态系统,承载着自然与历史的厚重价值。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刻认识到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问题紧密相连,且对区域生态和人文影响深远,更赋予了队员们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深刻的人生感悟。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将所见所闻、所学所得积极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通讯员 陈洁文)
图为碳泽智行实践队在校徽石前合影。逄兰 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垦利土地优化行,碳排放减显成效

垦利土地优化行,碳排放减显成效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

踏寻土地脉络,解码碳排放生态图

踏寻土地脉络,解码碳排放生态图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背景下,济宁市关山地质公园的生态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与示范价值。为助

巧绘土地利用,共赴低碳征程

巧绘土地利用,共赴低碳征程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联,成为关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