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匠心织绮梦,漆韵传千古”——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灵感制造局小组团队赴桂林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2-17    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在“碧水绕青山,青山映碧水”的广西桂林,会有怎样的机会触摸岁月留下的印记?为积极响应国家“传承传统非遗,赓续历史文脉”的实践号召,2025年2月10日,灵感制造局小组团队抵达广西桂林的漆器柘漓文化传承基地,开展“匠心织绮梦,漆韵传千古”系列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的调研与切实的学习,探寻桂林漆器的魅力,激发同学们投身非遗保护的热情。
  寻根溯源,深植根基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深厚的历史底蕴。团队首站选择了桂林田心村艺术馆漆艺龙才老师个展。跟随着导游的步伐,团队了解到桂林漆器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的中国传统漆器,桂林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在明末便成为一种确定的艺术形式在岭南地区流传。“这个是灵芝漆杯,小巧、精雅,在清代后期颇受人们的追捧。”在导游细致的讲解中,团队成员增强了对桂林漆器的了解。
  漆艺生辉,古韵新颜
  通过亲身观摩和参与漆器制作环节这一形式,能够增强团队成员对非遗传承的进一步了解,让桂林漆器的魅力直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团队精心挑选了柘漓大漆小厂作坊,和非遗传承人一起体验漆器的制作过程。桂林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从制作木胎到刮灰、吃漆,再到装饰纹理、推磨抛光,最后阴干,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非遗传承人给团队展示了推磨抛光这一步骤。团队成员学着非遗传承人的手法,用植物油和细灰在漆面进行推擦。通过切实的学习,团队成员感受到了漆器制作的趣味,也深深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不易。
  交流心得,收获成长
  在这次活动的最后,团队成员采访到了一位深耕漆艺制作数十载的传承手工艺人。“干我们这一行的确实算是小众。特别是现代化、工业化的推进,让手工漆器工艺逐渐被其他工艺代替了。”的确,由于工艺难度大、生产周期长等客观存在的条件,使得桂林漆器的传承面临着现代的挑战。但是,当团队成员问及这位手工艺人仍然坚持桂林漆器的原因时,他的回答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成员——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
  团队成员们也交流起本次桂林漆器之旅的心得体会。比如桂林漆器的“千器不同面”、妙趣横生的特点;桂林漆器的浓郁地域特色;桂林漆器制作过程的艰辛;非遗传承人坚守初心的品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心得体会从团队的实践中来,也影响着团队成员日后的学习生活。它们是团队成长的见证。
  回顾本次极具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深感受益匪浅。一方面,团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到桂林漆器的历史与起源、品种与特色,近距离地观赏到桂林漆器的美妙。另一方面,通过接触最基础的非遗制作工艺,团队深感桂林漆器制作的精巧与不易。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被漆器的制作所吸引,希望以后再有机会体验到更多的制作工艺。本次活动中,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水平。
  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尚待改进的部分。比如出行过程中交通工具的安排比较随意、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实践过程中和实践结束之后,团队共同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日后更好的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灵感制造局小组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匠心织绮梦,漆韵传千古”的理念,展现青年学子对于漆艺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岁月沉香,匠心璀璨。桂林漆器值得被更多年轻人所看到,通过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与时俱进,迸发出光昌流丽的色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