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重要指导,探索源远流长的文脉,体会非遗魅力,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以助推黄河非遗为主题,于7月23日至7月27日在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开展实践活动。
非遗技艺承载了五千年的文明记忆,流淌着民族血脉的母亲河孕育出了民俗风情。黄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文化瑰宝,黄河澄泥作品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利津老街长巷中的黄河澄泥印工作室珍藏着许多极具文化特色的作品,是黄河澄泥作品的集中展示地。用黄河澄泥制作、经过塑形精雕高温烧制后的鱼化龙形态各异,颜色红润;清秀大方的黄河泥壶是以茶会友的绝佳茶具;黄河澄泥印,生于水,成于火,尽显文化魅力,也是这里最为重要的作品。
图为非遗书房参观土窑。
“作为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代表,现代印章的一大流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属于陶印的分支,蕴含着灿烂悠久的文化智慧。”传承人张金霞老师介绍到澄泥印有关知识。
来到工作台前,张老师的爱人讲解展示了制作澄泥印的过程。在取材上,澄泥来自于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流经沿黄九省,漂洗滚打造就出的泥土原料,最为细腻、润度极高;在制作上,要经过揉制、压培、雕刻、抛光以及烧制等20道工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烧制环节,烧窑的火候控制至关重要,需要根据泥塑的材质、厚度以及所需的烧制效果来控制火候大小和时间,经验丰富的匠人才能做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的作品。
图为传承人张金霞介绍传承现状。
谈及发展情况,传承人张金霞告诉成员们,“澄泥印把中国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和历史悠久的篆刻艺术相融,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在国家支持以及技艺自身优势之下,市场形式较好。工作室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年轻人喜好,与美院学生、书法界、艺术圈朋友们合作打造青年人喜爱的文创产品,传承过程中进行创新,印章融入多种造型,数量达到30多种。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线上宣传,提升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让非遗技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传承文化并且“变泥为宝”。
实践团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亲自体验非遗技艺,尝试制作基本轮廓,通过视、听、做、悟的联动模式,增长见识,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的内涵。
图为非遗书房实践团合影留念。
此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魅力与价值所在,激发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民族记忆的作品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未来,实践团将把所学所得带回校园和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广非遗技艺,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