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小队沙家浜之行:触摸红色印记 传承革命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2025年6月28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小队的十余名队员,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探索热忱,踏上了前往苏州沙家浜景区的红色实践之旅。这场暑期实践并非普通的参观游览,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红色教育沉浸式体验,让队员们在历史长河中真切触摸红色印记,深度感悟革命精神的深厚底蕴。

一、革命纪念馆:历史注脚处的情感共鸣

实践小队的首站定格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踏入馆内,庄严肃穆的氛围瞬间将队员们带回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纪念馆通过海量历史照片、珍贵革命文物与详实文字记载,全方位、多角度地铺展开新四军与沙家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
展厅内,一幅十米长的巨幅油画牢牢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画作生动还原了1939年新四军老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抗日,与沙家浜人民在阳澄湖畔并肩作战的宏大场景:新四军战士眼神坚毅、荷枪待发,随时准备与敌人殊死搏斗;当地群众或运送物资、或协助掩护,军民团结一心的画面令人热泪盈眶。队员朱素雅在画前久久伫立,感慨道:“课本里‘军民鱼水情’曾是抽象概念,但画中老乡眼神里的坚定,让我突然读懂这种情感早已刻进骨子里。”
文物展区同样震撼人心。一件叠放整齐的新四军军服引发了小队的热烈讨论。这件藏青色军服的肘部、肩部布满补丁,粗麻布与细棉布交错拼接,其中一块巴掌大的碎花布格外醒目。讲解员手持展柜旁的老照片,讲述起这段感人至深的往事:“1941年冬,当地妇女连夜收集布料,三天内缝补200多件军服,这块碎花布正是村民王桂英剪下女儿嫁妆布料缝制的。”这一刻,队员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二、芦苇荡剧场:实景演出中的历史沉浸

中午11时,实践小队来到芦苇荡剧场,观看大型实景演出《烽火芦荡》。这座可容纳20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观众们屏息凝神,期待着这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随着“轰”的一声炮响,演出正式拉开帷幕。茂密芦苇丛中突然硝烟升腾,新四军战士乘坐木船从水道疾驰而出,与“日军”在水面展开激烈激战。演员们在泥泞中翻滚、在芦苇荡中穿梭,枪炮声与呐喊声交织回荡,瞬间将观众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剧场工作人员向实践小队介绍:“这场演出以150多亩天然芦苇荡为舞台,仅水上道具就有32艘木船。为精准还原历史,我们走访了12位健在老战士,就连芦苇密度都是按1941年的航拍图复刻的。”

三、传承创新:让红色历史在当代鲜活绽放

在与景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沙家浜风景区研教宣策部陈经伦介绍了近年来的传承创新举措:“我们不仅要‘讲好红色故事’,更要‘活化历史记忆’。”据他介绍,景区已精心设计“芦苇荡研学路线”,设置“包扎伤员”“划桨突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度感受革命精神。仅去年,景区就接待青少年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实践小队队长徐嘉钰表示:“这次实践彻底打破了我对红色教育的刻板印象。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细节的鲜活故事。”

四、队员心声:红色印记在心中深深烙印

夕阳西下时,实践小队在沙家浜纪念碑前合影留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对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正如队员王诗婷所说:“以前觉得‘传承革命精神’是宏大命题,现在明白,记住每块补丁的温度、每道刻痕的重量,就是最好的传承。”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重温了革命历史,更在心灵深处播下红色种子。他们深知,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有责任更有义务将这份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它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次沙家浜之行,早已超越简单的参观范畴,成为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洗礼与精神淬炼。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7月1日至3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银龄智援青年实践团在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开展了以“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为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