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西外学子三下乡:深耕大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乡村特色经济在“富民强村”与“城乡融合”中的重要作用,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张王庄村,对当地采摘园负责人高老板进行了专题访谈,深入探讨了大棚经济的运营现状、发展优势及未来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高老板在采摘园合影  陈静涵供图
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既是富民之基,也是强村之道。作为张王庄村大棚经济的带头人,高老板始终在坚守品质的同时积极探索三产融合。访谈中,高老板谈及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大棚种植看似简单,实则要兼顾作物特性、气候规律、市场需求甚至物流时效。更难的是如何跳出‘单一售卖’模式,在保证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让采摘体验符合游客的期待,这需要在传统种植与现代消费观念间找到平衡。”
这片占地200—300亩的采摘园,用蓬勃生机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能。据高老板介绍,采摘园以个体经济模式运营,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现有数名村民参与日常管理;每年都会邀请山东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开展种植技能交流,确保作物品质稳定。谈及大棚经济的价值内核,高老板的话语朴实而有力:“土地里长出来的不只是蔬果,更是希望。一株苗从播种到结果,教会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高老板在采摘园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静涵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高老板在采摘园合影  陈静涵供图
在产业创新方面,采摘园的探索成效显著。种植模式上,采用大棚与露天结合的方式,大棚内的草莓、西红柿实现错峰上市,露天种植的杏子、李子和桃子呼应季节时序,形成“四季有果、月月可摘”的供应体系;体验设计上,正在搭建“采摘—制作—享用”全链条,游客可将采摘的蔬果现场制作果酱或是各类美味佳肴,增强互动感;景观打造上,园区道路两侧种植南瓜、西葫芦等作物,搭配红枫景观区,秋日里红枫似火,成为网红打卡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西红柿大棚  邵珥晴供图
谈及大棚经济对乡村治理的带动作用,高老板笑着说:“部分村民们在园里务工,不仅有了一定的收入,还拉近了彼此之间距离。农闲时一起琢磨种植技巧或者拉家常,节庆时合力筹备采摘活动,村里的凝聚力都强了不少。”让大棚成为了连接村民的纽带,更加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高老板已有清晰规划:将搭建露营空间,推出“采摘+露营”套餐,丰富游客体验,让游客在自然中收获动手乐趣,让“采摘+露营”不仅是休闲方式,更成为一场融合味觉、视觉与情感共鸣的乡村生活体验。让村民从“种植者”变“经营者”,从“参与者”变“受益者”。高老板眼中满是期待:“土地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肯创新、敢尝试,大棚里就能长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图为高老板为实践团成员介绍收获的农产品  邵珥晴供图
这次走进张王庄村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大棚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在与土地、与村民的对话中,读懂了“产业兴村”的奋斗密码。探索特色产业路径,是对乡村发展的探索和期许。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自己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中拼搏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西外学子将继续铭记这份实践使命,传承“扎根土地、创新实干”的热忱,把青春汗水洒在乡村振兴的田野,让知识赋能产业,让初心点亮希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

7月1日至3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银龄智援青年实践团在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开展了以“智慧助老e路,安全护老同行”为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