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襄阳北编组站,志愿者们便被有序繁忙的作业场景震撼。在站场铁路旁,大家围拢聆听工作人员讲解,从列车编组原理到调度指挥系统,专业知识化作生动案例,在交流中流淌。

走进调度室、维修班组,志愿者与铁路职工面对面。在办公室,翻看作业记录、探讨技术难题;在户外,跟随师傅巡查轨道、检修设备。“原来一列列车精准编组,背后是无数细节的协同!”一位志愿者在调研后感慨,此次实践让书本上的“铁路运输”,具象为眼前的调度指令、机械轰鸣与汗水坚守。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干见真章。志愿者们穿上红马甲,看到职工攀爬检修列车部件,做记录,在安全保障中贡献力量。面对复杂的铁路设施,青年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从辨认列车车型到了解轨道养护要点,逐步成为站场“熟手”。这段经历,让“劳动最美”不再是口号,而是烈日下擦拭设备、雨中巡查轨道的真实体悟。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武铁的学长,他是来自铁运1811班的团支部书记李智华。我们询问学长很多同学不理解有早晚自习时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长给我们的答复是:武铁设有早晚自习,是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适应期。这段时间千万不能放松懈怠,以免在离开父母的庇护后误入歧途。学校学习氛围浓厚,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校园时光,这对未来就业大有益处。此外,建议大家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积极参与志愿活动,这些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发展,还能让大家更好地与职场接轨,更快适应。

“三下乡”的意义,不止于实践本身,更在心灵触动与信念生长。在襄阳北编组站,志愿者们见证铁路人的坚守——无论寒暑,他们守护运输安全;无论昼夜,他们保障物流畅通。这份“铁路情怀”,感染着青年们。
有志愿者说:“以前觉得‘大国重器’很宏大,现在明白,就是无数铁路人在岗位上的默默坚守。我们的‘三下乡’,是向劳动者学习,更是找到青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方向。”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察到参与,青年们读懂了“交通强国”的分量,更坚定了以专业报国、以实干赋能的决心。

当返程的脚步响起,我们喊着响亮的口号,铁流逐梦启新程,铁道青春勇担当。襄阳北编组站的铁轨仍在延伸,运输从未停歇。这场“三下乡”实践,是青春与铁路的一次深度对话,让“奉献、协作、创新”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扎根。未来,这群奔赴过铁路一线的年轻人,必将带着实践赋予的力量,在更多领域续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故事,让“三下乡”的光芒,照亮逐梦征途!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