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经纬践行|与湿地同呼吸:黄河入海口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5-07-20    阅读:
          2025年7月9日至14日,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智测山河,绘护绿洲”实践团携带着无人机与数据记录仪,踏上了奔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征程。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片海陆相拥的神奇土地,用无人机航测技术记录生态变迁,以青年力量助力湿地保护。他们的航迹将遍布芦苇荡与碱蓬滩,用无数张航拍影像描绘黄河入海口的每一次律动。
          投身湿地的广袤与鲜活,实践小组与黄河三角洲的万物共同绘就了一幅科技与自然交融的画卷。在这里,有无人机捕捉的植被分布全景,有数据记录仪存储的生态影像,有地面观测记录的生物活动;也有与天气较量的紧张,与地形抗衡的执着,与守护者交流的感悟……​
          无人机盘旋在湿地上空精准拍摄,一次次调整角度只为呈现最清晰的景观画面,编织成生态监测的信息网。没有繁琐的数据运算,也没有复杂的仪器操作,每一次观测都饱含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张航拍影像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关怀。
启程篇:一帧影像里的观测细致
         无人机起飞的嗡鸣、拍摄角度的精准调控、影像记录的详尽细致……这些便是湿地给予实践者的珍贵回馈。他们用无人机视角俯瞰自然的模样,自然也以它的多样与奇妙教会他们探索。​
         测绘学子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融入湿地实地观测的每一个环节 —— 用空间定位技术标记植被分布坐标,借影像处理方法分析生态景观格局,以地图绘制技能呈现湿地环境特征。小组成员运用样方采样方法,观察芦苇的带状分布、碱蓬的 “红地毯” 景观、互花米草治理后的残留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让专业知识在湿地保护的具体场景中落地生根,也让实地观测有了更科学的支撑。
                                                                                       
对话篇:湿地守护者的代际对话
         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能深切感受到不同年代守护者对湿地的热爱。老一辈守护者用脚步丈量、用笔记记录湿地的变迁,而如今的青年学子则借助无人机航拍、影像分析等技术,让湿地监测更加高效。​
         实践小组将整理好的航拍影像与保护区工作人员分享,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影像特征判断植被的生长状况,让影像服务于实际保护。
解码篇:影像里的生态密码
          实验室里,实践小组开启了影像解读之旅。电脑屏幕上清晰的湿地影像,软件中标注的植被区域,都在诉说着湿地的秘密。队员们专注分析,发现互花米草和芦苇的分布区域有着明显差异,这为精准治理提供了依据。​
          通过影像对比分析,近年来的植被变化清晰呈现:互花米草面积减少,碱蓬面积稳步增加。治理后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提高,这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航测观测的价值。
守护篇:青年智慧的落地生根
         黄河入海口的合影中,队员们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次实践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无人机不只是拍摄工具,更能实实在在地守护一片湿地。石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预示着这份守护将继续传承。​
         航测为墨,湿地为笺,我院学子在黄河三角洲绘就了属于他们的第一幅生态画卷。带着先进的无人机设备,秉持着细致的观测态度。这条路,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用青春的力量,为湿地保护添砖加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