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烟大学子进上海滩花园,“两弹一星” 星光亮老少心间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
  
  近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踏着暖阳走进上海滩花园,为社区的老人与孩童铺开一幅“两弹一星”的历史长卷。这场知识讲解活动如同一股清泉,在欢声笑语间播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也点燃了科学探索的星火,让红色记忆与科学之光在社区的方寸天地间静静流淌。
  活动当天,阳光像融化的金子般泼洒在上海滩花园的社区广场上,木质长椅早早被晨练归来的居民占满,孩子们追逐着飘飞的气球,笑声在紫藤花架下荡出涟漪。志愿者们刚把“两弹一星”主题展板立稳,一个身影就“噔噔噔”冲了过来,一个小男孩额前碎发沾着细汗,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姐姐!你们讲原子弹吗?”他举着书跑到展台前,不等回应就翻开内页,小手指着坦克剖面图讲得头头是道:“这是99A主战坦克的反应装甲,比苏联T-72的复合装甲先进多了!”从左轮手枪的击发原理到洲际导弹的射程分类,他语速飞快却条理清晰,连志愿者提及的“东风-1号”导弹,都能准确报出试射年份,让蹲在一旁整理资料的学长忍不住拍手:“这小家伙肚子里,装着个武器博物馆呢!”
  图1志愿者为小男孩讨论军事
  志愿者们围绕“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研制历程和重大意义,为在场的老人和小孩展开细致讲解。当提及那段峥嵘岁月,他们特意将目光聚焦在1964年10月16日那个改写中国国防史的时刻。彼时,罗布泊的荒漠上,一座102米高的铁塔静静矗立,塔顶安放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为了这一天,数万名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在戈壁滩上熬过了无数个风沙弥漫的日夜。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带着团队,在计算尺与手摇计算机的辅助下,攻克了上百个技术难关,连妻子都不知道他究竟在戈壁深处做着怎样惊天动地的事业。当天下午3时,随着“起爆”指令下达,一道刺目白光划破天际,紧接着是裹挟着蘑菇云的震天巨响。远在数十公里外的观测点,科研人员们相拥而泣——这声巨响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让中国彻底摆脱了“有弹无核”的被动局面。志愿者指着老照片上科研人员布满冻疮却紧攥拳头的手,轻声解释:“那时的中国还在啃着窝窝头搞研究,正是凭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劲头,才让五星红旗在核领域真正站稳了脚跟。”
  图2志愿者为小孩讲解核知识
  社区的老人们围坐成一圈,他们的沉默比任何掌声都更有力量。讲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一个爷爷突然颤巍巍地站起来,扯开衣襟露出左胸的疤痕:"那年我在新疆当兵,冲击波把我掀翻在地,醒来后看到蘑菇云,所有战士都在哭着敬礼。"他布满皱纹的手在空中比划,仿佛又看见那朵震撼世界的蘑菇云。王奶奶则说起1970年全村人挤在唯一的黑白电视机前,听《东方红》从太空传来的场景:"有人放起鞭炮,像过年一样热闹,那时候觉得再苦再难都不怕了。"
  图3志愿者与老人交谈
  这些鲜活的记忆让泛黄的史料变得立体可感。人们总在课本里读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概括,可当亲眼看见老人眼眶里的泪光,听见孩子追问"科学家们后来回家了吗",才懂得"两弹一星"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小男孩和哥哥姐姐共读绘本时,指着氢弹原理示意图认真讨论的模样,多像那些在戈壁滩上用算盘计算数据的科研人员——两代人隔着时空,却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完成了奇妙的接力。
  此次活动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不仅让社区居民透过泛黄的史料与珍贵的影像,真切触摸到"两弹一星"研制岁月里的筚路蓝缕——那些在罗布泊荒漠啃着窝头演算的深夜,那些隐姓埋名者与家人隔空相望的泪光,更让科学报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间发了芽。轩轩离开时小心翼翼收好核工程绘本,说要把科学家的故事讲给班里同学听;几个小姑娘用彩纸折出卫星模型,非要写上"中国加油"贴在教室后墙。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收拾展板时,望着孩子们蹦跳远去的背影,轻声约定:下次要带更多老科学家的手稿复刻件来,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像社区里的梧桐树一样,在更多人心里扎下深根,岁岁年年抽出新枝。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