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在是否参与民宿经营的问题上,张家台村村民呈现出明显的观望态度。多数未开办民宿的村民坦言,资金短缺和客源不稳定是主要顾虑。“装修一栋海景房至少要二三十万,万一游客少,本钱都收不回。”村民王大娘的话道出了普遍担忧。交通条件也成为制约因素,尽管距市区仅15公里,但村内部分区域道路狭窄,大型旅游巴士难以通行。”
客源稳定性与经营经验不足同样制约村民参与热情。不少村民提到,旅游旺季集中在夏季,淡季客房空置率高,“忙活半年可能只够保本”。此外,近半数受访者表示“不懂线上预订和宣传”,对民宿运营的数字化模式感到陌生。
尽管顾虑重重,外部支持仍能激发村民的尝试意愿。当被问及“若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和免费培训是否愿意尝试”时,大部分村民给出肯定答复。他们期待的帮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客源保障,希望村集体统一对接旅行社;二是技能培训,尤其是客房服务和网络营销课程;三是风险分担,渴望建立“民宿经营互助基金”应对突发损失。
民宿发展为张家台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活力。数据显示,村内就业机会较五年前增长40%,除民宿主外,保洁员、厨师、导游等岗位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村民王大哥原本在外地渔船打工,如今回村经营海鲜大排档,“游客多的时候,一晚上能赚以前半个月的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基础设施改善同样显著。进村道路从泥泞土路拓宽为柏油路,路灯覆盖率达100%,海水淡化设备的引入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饮水问题。“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现在路灯亮堂得很,游客多了,咱自己住着也舒服。”一位老人笑着说。
但快速发展也带来新问题。夏季日均3000人次的游客量,让村内停车位严重不足。部分村民反映,旅游大巴的噪音和夜市的喧闹影响休息,“凌晨还有游客在楼下喝酒聊天,关着窗都能听见”。
民宿经济正重塑张家台村的人口版图。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明显,近三年返乡创业的村民达87人,其中80后、90后占比65%。“以前村里年轻人留不住,现在开民宿、做电商,能干的事多了。”村支书介绍道,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主要从事民宿服务、海鲜加工、旅游运输等行业。
村容村貌的变化更为直观。闲置的老渔船被改造成网红打卡点,废弃的海带晾晒场变身滨海步道,家家户户的院墙画上了渔家风情壁画。但也有村民担忧:“有些老房子为改民宿拆了重建,少了以前渔村的味道。”这种文化记忆的冲突,成为发展中亟待平衡的课题。
针对现有问题,村民们提出了务实建议。在业态配套方面,83%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增加平价超市和24小时药店,“游客半夜买个创可贴都得跑三公里”。游客集中反映的问题则聚焦于体验项目单一,“除了看海就是吃海鲜,希望能有出海捕鱼、织渔网这些渔家体验”。
差异化竞争成为村民热议的话题。大家普遍认为,张家台村的民宿应突出“渔”特色:有的建议推出“跟着渔民学捕鱼”主题房,有的提议开发“海鲜烹饪课”体验项目。村集体正计划整合资源,打造“渔家文化研学基地”,让民宿经济从“住宿服务”向“文化体验”升级。
此次调研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张家台村的民宿发展之路,正是渔民主体性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如何在保护渔村肌理的基础上提升产业能级,将是这个海滨村落持续探索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