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映,青春同行。为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7月5日至10日,桂林理工大学“青春拓乡路,赤忱绘振兴”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桂林市灌阳县,围绕“红古绿少”(红色文化、古建筑、生态农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资源,通过实地调研、产业赋能、文化挖掘、等多元形式,在月岭村、玉溪村、新圩阻击战纪念馆等十余处实践点,奏响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红色基因铸魂:让革命精神焕发时代光芒
“红军在枫树脚村与瑶族群众结下的鱼水情,是民族团结的珍贵记忆。”在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馆,实践团成员聆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战地故事,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细节。7月上旬,团队沿着排埠江、杨柳井、酒海井等战斗旧址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
在红军烈士墓前,实践团成员举行庄重的祭扫仪式,三鞠躬寄托深切缅怀;专题党课上,大家围绕“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展开热烈讨论;镜头前,成员们化身红色故事讲解员,精心录制的教育视频让酒海井殉难等历史场景变得可感可触。“每一段红色记忆都值得被永远铭记,我们要做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实践团成员宁佳丽在日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烈士墓前举行祭扫仪式)
古村文脉延续:让历史遗产绽放新生机
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月岭村,实践团的拍摄记录工作随即展开——成员们手持运动相机记录古炮楼的榫卯结构,用镜头捕捉文昌阁的飞檐翘角,与老人促膝长谈收集民间传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深入探访古村落)
针对古民居年久失修、传说面临失传等问题,在绍夫公祠,成员们用镜头记录桂剧老艺人的排练场景,助力这项国家级非遗走出村落;灌阳县博物馆内,从新石器时代石器到瑶壮民族服饰,一件件文物引发团队思考,随后提出的“文物故事短视频+线上虚拟展厅”方案,为馆藏资源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团队成员在灌阳博物馆合影留念)
生态产业赋能:让绿色发展扎根田野
万亩梨田郁郁葱葱,枝头雪梨晶莹饱满。在灌阳县生态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一边体验采摘,一边与果农探讨产业发展:“我们可以帮你们设计包装,再通过直播打开销路。” 走进雪梨干加工厂,成员们详细了解从鲜果到蜜饯的全流程。
团队为雪梨量身打造的宣传视频上线后,单条播放量突破 500 次,带动订单增长。
神农稻博园内,连片稻田如绿色绸缎铺展。实践团踩着田埂深入超级稻示范区,听研究者讲解 “超级稻 + 再生稻 + 绿肥” 的科学种植模式。“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 成员廖文敏在拍摄宣传片时感慨道。团队还采样分析土壤水质,提出有机种植优化方案,助力 “生态梨田” 示范基地建设。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月岭村建筑)
从红色土地到绿水青山,从古村院落到田间地头,桂林理工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振兴路,用赤忱描绘新图景,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