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陶量,是古代量器制度的实物见证,其形制铭文背后,是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计量、保障粮赋公平的治理实践。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如今智能化、数字化的能源计量设备——电表、燃气表、热能监测系统——这些现代仪器虽技术迥异,却延续着同样的逻辑:以精准计量实现资源分配之公,以技术迭代守护民生用能之需。

图1 团队成员在邹城博物馆参观
团队成员在孟子研究院前期研学中深植“民事不可缓也”的理念,在此刻具象为一场热烈的现场讨论。有队员指出:“陶量量的是粮,是生存之基;能源计量的是电与热,是生活之质。形式虽变,但核心都是对‘民需’的响应。”另一成员补充道:“从陶器到芯片,从手工刻痕到数据云端,变的只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一切为了惠民、利民、便民的初心。”

图2 团队成员在邹城博物馆合影
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更让年轻学子们深刻体会到:能源工作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与仪器,而是连着万家灯火、系着百姓冷暖的民生工程。千年陶量无声,却诉说着公平之重;现代仪器精密,亦承载着惠民之责。而这,正是“邹鲁文脉”在新时代的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