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童声:从儿童反馈看《百鸟朝凤》活动的真实影响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童韵传承•剧启新章”儿童剧实践队
任何教育活动的最终成效,都需要从教育对象的真实反馈中来检验。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童韵传承•剧启新章”儿童剧实践队《百鸟朝凤》儿童剧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策划者的初衷与大人的观感上,更深刻地反映在活动真正的主角——孩子们——那真诚而热烈的反应之中。他们的言行,是衡量项目成功与否最直接、最真实的标尺。

(图为现场观众观看表演 瞿雨璇 供图)
演出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是最即时的反馈。他们不再像在日常课堂上那样偶尔分心,而是全程被剧情牢牢吸引。当凤凰陷入困境时,台下鸦雀无声,小脸上写满了担忧与关切;当百鸟齐心协力想出办法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欢呼;当互动环节开始时,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全身心投入“救援”任务。这种高度的专注力和强烈的情感投入,远超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说明剧目真正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演出结束后,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讨论和层出不穷的提问,是消化吸收的有效证明。“为什么凤凰一开始不和大家玩?”“如果我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也要像百鸟一样去帮忙吗?”这些基于剧情的提问,表明他们不仅在“看故事”,更在“思考故事”,正在将剧情与自身的认知和道德观念进行连接。有的孩子会模仿剧中角色的语气说话,或重现某些经典动作,这既是喜爱的表现,也是通过“表演”来进行理解和内化。

(图为互动环节 瞿雨璇 供图)
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行为层面。许多家长和带队老师观察到,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在分享物品、排队等候、合作完成任务时表现得更加主动和乐意。那句“我们要像百鸟一样团结”成了他们口中自发的口号。在“制作爱心树”时,孩子们写下的“我要帮老师擦桌子”、“我要把玩具让给弟弟先玩”等承诺,在后续的日子里,很多都被他们付诸了实践。这种从“知”到“行”的转变,证明了活动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孩子们的画作也是重要的反馈载体。活动后,很多孩子画笔下的主题变成了凤凰、百鸟和那棵巨大的爱心树,色彩明快,构图充满故事性。这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审美体验的再现。

(图为实践队和孩子们的合照 瞿雨璇 供图)
倾听这些童声,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百鸟朝凤》活动远不止是一场娱乐演出。它成功地成为了一个催化剂,激发了孩子的共情能力、道德思考和亲社会行为。它证明了基于儿童兴趣、尊重儿童天性的高质量文化活动,能够产生深刻而积极的教育效果,在孩子心中留下持久而温暖的印记。
(通讯员 瞿雨璇)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