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活动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发展成就观察团开展暑期“大走访”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
    来源:管理学院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
       为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感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彰显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乡村振兴伟大征程,2025年8月28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发展成就观察团奔赴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旺村、隆坝村、东庙村等地开展以“发展成就观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根植乡村振兴,践行青春担当
  2025年8月28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大走访”团队赴板旺村开展实地调研与走访活动,团队成员与党支部书记覃显全在板旺村村委会开展深入座谈。覃书记向团队负责人介绍板旺村的脱贫历程与发展现状,并带领团队采访脱贫户代表。
  村支书介绍,板旺村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推动油茶、甘蔗等特色农业种植,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机制。作为多民族共居村落,村里还借助“祝著节”等传统节庆,强化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团队成员采访覃显全书记)
  随后,团队分组走访脱贫户家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最真实的心声。从住房改造的落地、医疗政策的全面覆盖,到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生动折射出精准扶贫的扎实成效。村民们纷纷坦言,生活条件已大幅改善,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
  (团队成员采访脱贫户代表潘谢党户)
  从座谈交流到入户走访,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也坚定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信念,为校地合作与协同育人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耕脱贫实践,感悟党建力量
  2025年8月29日,为深入学习都安瑶族自治县党建引领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大走访”团队赴隆坝村、都安民族博物馆开展了走访和实地调研。团队聚焦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党建力量,记录隆坝村产业蜕变细节,解读博物馆史料中党建赋能脱贫的都安经验。
  上午,团队走进隆坝村,与村干部、党员、产业带头人座谈,基本掌握该村脱贫历程与目前发展状况。据了解,隆坝村以党建为核心,搭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框架,培育毛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随后,团队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深入毛葡萄种植基地实地考察,感受藤蔓间挂果的丰收景象,亲眼见证规模化种植的成效,切实体会脱贫攻坚带来的生活蝶变。
  (毛葡萄种植基地的葡萄)
  (团队成员与村干在毛葡萄种植基地合影)
  下午,团队前往都安民族博物馆开展调研。成员们聚焦脱贫攻坚展区,仔细查看“贷牛还牛”等政策文件,观看党员帮扶纪实影像,切实感受到党对都安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从县委统筹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再到村级支部搭建“产业党小组”,成员们既读懂了“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心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又领悟了党建赋能脱贫的“都安经验”。
  (团队成员在都安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
  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与史料展陈间,真切见证了党建引领民族地区脱贫的显著成效,而且坚定了青年学子以学促行、服务乡村的信念。未来,团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所得,把“都安经验”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路,用专业所长与青春担当,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探乡村产业,感振兴脉动
  2025年8月30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大走访”团队前往三弄乡弄工村和大兴乡花康屯,为深入了解乡村依托特色产业实现发展、助力村民增收的成果,开展实地调研与走访活动,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感受乡村振兴脉动。
  上午,团队来到三弄乡弄工村,与弄工村支部书记韦丙贵展开交流。韦书记介绍,弄工村凭借自身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村民们积极参与,通过打造生态观光、游玩体验等特色产业,吃上“生态饭”。如今,村庄旅游人气渐旺,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正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团队成员采访弄工村支部书记韦丙贵)
  (团队成员与弄工村书记韦丙贵在水坝前合影)
  下午,团队前往大兴乡花康屯,实地考察“空中吧廊”项目。书记介绍到“空中吧廊”是村内房屋设计升级的特色成果,通过对现有居民空间的创新改造,打造兼具休闲体验与邻里社交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改造后的“空中吧廊”不仅优化了村内居住环境与空间利用效率,更成为了村民日常休闲、交流活动的场所,既保留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又为村庄风貌注入了新活力,为后续完善村民生活配套、提升居住幸福感奠定了良好基础。
  (“空中吧廊”实物图)
  此次乡村之行,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与乡村振兴的显著成效,页激励着大家以青春之力,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非遗传承注活力,乡村振兴绘新篇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乡村振兴既需宏大战略指引,亦离不开对地方特色资源与传统文化的精细挖掘。2025年8月31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大走访”团队专程奔赴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村,与当地旱藕粉丝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蓝德先生深入对话,实地探寻传统非遗技艺向特色产业优势转化的实践路径。
  访谈中,蓝德先生详细介绍旱藕粉丝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并分享自己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他创办的旱藕粉丝厂不仅坚持古法技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积极引进机械化生产线,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同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以“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了产品销量与村级经济收入。
  (团队成员采访蓝德先生)
  尤为令人敬佩的是,蓝德先生始终秉持“回报乡梓、助力共富”的理念,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对贫困户实行定向招工和福利倾斜,有效增加了村民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本土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增强了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东庙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力量。
  (蓝德先生向团队成员介绍旱藕粉丝厂的产品)
  通过此次走访,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传统技艺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带动民生改善的现实意义。大家表示,将把蓝德先生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典型案例与政策建议,为更多乡村地区提供借鉴,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史为鉴展成就,踔厉奋发向未来
  2025年9月1日,为全面总结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十年发展成就,凝聚乡村振兴奋进力量,团队召开"十年发展成就座谈会"。会议通过史料展示、数据对比和案例分享等形式,系统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宝贵经验。
  座谈会上,团队负责人蒙星丽介绍了十年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发展变迁,从现场展示的珍贵史料到详实的数据图表和生动的案例,全方位呈现了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十年发展的丰硕成果。从住房改造到医疗保障,从文化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壮大,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凝聚着全体村民的辛勤付出。村民代表吴姗姗也分享了亲身经历和感受,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团队负责人蒙星丽介绍都安近十年发展变迁)
  本次座谈会,既是团队对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十年发展成就的实地梳理与总结,又为进一步探索当地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后续实践调研重点提供了交流契机。团队成员翻开调研笔记分享道:"这十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每一次推进都在板旺村留下生动注脚。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村里道路硬化率从不足30%提升到98%,这种变化正是中国十年基建成就的缩影。"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板旺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团队成员在座谈会上热烈讨论)
  至此,为期5天的“暑期大走访”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五天的调研学习中,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脱贫户促膝交流、向村支书细致访谈,既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扎根乡土、团结奋斗谋发展的磅礴伟力,又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望未来,会计学本科生党支部发展成就观察团将以此次走访为新起点,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调研中收获的乡土故事、发展感悟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把从脱贫户、村支书身上看到的奋斗精神融入成长实践,持续强化服务国家发展、回应乡村需求的使命担当,努力以青春之力为基层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作者:莫琪璇 吴姗姗 蒙星丽 赵凤英 何娜娜 张睿轩
摄影:莫琪璇 吴姗姗 蒙星丽 赵凤英 何娜娜 张睿轩
指导:杨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