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泉州的风掠过富美宫、北石文兴宫的檐角,又吹进闽台缘博物馆的展厅,“船承新叙”实践团的脚步,便在古宫与展厅的光影里,串起送王船跨越千年的文化脉络。
第一站:富美宫
抵达富美宫时,朱红大门敞着,阳光斜斜铺在青石板上。在殿外,我们见到了值守富美宫的阿嬷。她指着正中神龛介绍:“这供的是萧王爷(萧望之),传说是皇帝的老师,学生们常来祈学业顺遂。” “送王船耗力得很,”阿嬷叹道,“船要精雕细琢,仪式要筹备数年,人力物力都得攒足了才敢办。”听着阿嬷平实的话语,再望着神龛前袅袅的香火,我们才真的体会到“送王船”不只是书本里的民俗名词,而是一代代泉州人攒着心力、护着信仰的实在事。
跨进门槛,精巧的建筑结构吸引我们的注意: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木构梁架上的木雕、石雕格外精巧:有的刻着缠枝莲纹,有的雕着神将驭舟……被香火熏得微黑的木纹里,好似藏着数百年送王船的潮声与祈愿。逛到侧殿,一排送王船模型静静陈列在玻璃柜中。模型虽小,细节却极精致:船身绘着彩饰,船舱载着微型供品,船舷的纹路清晰可见。指尖划过玻璃柜,望着模型上的船帆剪影,我们忽然懂得:这宫观里的一塑一像,早已把泉州人对信仰的虔诚,熔进了器物的骨血里。
第二站:北石文兴宫
还没迈进北石文兴宫的殿门,先被宫前那座“三山胜境”石牌坊留住了。灰白石材雕出的飞檐翘角、额枋上“泉郡北石帝君行宫暨三王府大帝祖庭”的鎏金字、柱身两侧“海丝路史迹”“宋元遗风”的对联,把文兴宫和泉州古港的千年故事一字一句讲给我们听。抬眼望去,棕榈树后耸着现代高楼,让这老牌坊的重量更显沉甸,原来送王船的根,就这么牢牢扎在新旧交叠的城里。
踏入侧殿,靠墙的宋代古船残骸瞬间吸引我们的目光,这些老木头是船身残片,木质坚硬厚重,表面磨出温润光泽。说明牌上写着,它们是2020年从法石文兴埯捞出的遗迹,“尾角车缆”“锚车芯”这些部件名,把宋代航海的智慧传递给我们。指尖抚过木头,粗糙肌理里仿佛还留着当年工匠们造船的温度。
展柜中,印着雷、萧、温三府王爷标识的迷你王船模型静静陈列,红黑船身、支棱船帆,与古船残木相映,更显岁月厚重。旁边红帆王船模型彩饰鲜明,似要载着泉州人的祈愿,驶向海峡那头。原来这些宋代残木,正是送王船民俗最实在的见证,把泉州人对海洋的敬畏、对远方的牵挂,牢牢刻进了木头的纹路里。
第三站:闽台缘博物馆
走进闽台缘博物馆,展厅的灯影瞬间把我们拽进更辽阔的历史里。第一眼就撞见那艘彩漆王船:船舷绘着青龙,红帆在灯光下泛着旧泽,船下堆着经幡与祭物,像刚完成一场跨海的祈愿。旁边木牌写着“台湾王爷信仰源自闽南”,泉州富美宫、厦门玉成殿……一个个熟悉的宫庙名,串起两岸信仰的根。
转过展柜,一艘竹篾船模静静立着,船帆由篾片编就,粗糙却扎实。旁边文字说明:“送王船有‘游天河’(烧王船)、‘游地河’(放流王船)两种形式,台湾不少王爷庙,都与福建漂流过去的王船有关。” 原来这只船,早把两岸的乡愁与牵挂,漂成了斩不断的根脉。
展厅墙上,闽台王爷庙的老照片一行行排列:泉州富美宫的朱门、台湾台南代天府的飞檐……照片下的文字写着“两岸王爷信仰同根同源”。再看那些送王船仪式的影像:漳州海边的祭典火光、厦门港的王船放流、台湾屏东的烧船盛景……光影里,两岸的香火味仿佛融在了一起。
从富美宫的活态民俗,到北石文兴宫的古木残痕,再到闽台缘博物馆的展厅灯影,我们终于读懂:送王船从不是孤独的仪式,而是泉州人对海洋的敬畏,是两岸同胞共有的文化基因。那只王船载着的,有泉州港的潮声,有台湾海峡的风浪,更有两岸人“同根同源”的滚烫心跳。
走出博物馆时,泉州的风又吹在脸上,这一次,我们仿佛听见:千百年前的王船,正载着两岸的牵挂,在时光里,悠悠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