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匠心传承,拾忆非遗

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林芝市,世代聚居着藏族、珞巴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创造历史灿烂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林芝市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使林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山东大学“匠心拾遗”实践团队成员李燮阳走访了林芝市的两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深入调研了林芝市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
首先,李燮阳拜访了林芝市工布毕秀传承人巴鲁先生。
工布毕秀俗称射响箭比赛。在林芝地区,它是很受欢迎的一项体育活动。它不同于普通的射箭比赛,响箭的箭头会发出尖利的啸声,在藏语中称作“毕秀”,意思就是“尖啸的声音”。流行于西藏林芝工布地区的工布毕秀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人们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竞技娱乐活动。巴鲁先生自1998年起学习制作毕秀,至今已有24年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都相继对巴鲁先生进行过采访,并拍摄了有关工布毕秀的纪录片。巴鲁先生搜集了西藏境内所有有关毕秀的资料,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了唯一一部用文字记载工布毕秀的文献。巴鲁先生说:“非遗进中小学是不够的,应该进入各大高校,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并且开拓创新,让非遗在继承中发展,这样非遗才能与时俱进,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李燮阳又拜访了米林县珞巴服饰非遗传承人达娃。
米林珞巴族服饰与珞巴族长期从事采集、狩猎生产的活动方式及居住的气候等紧密相连。过去,妇女用一两块达谢(珞巴语译音为棕毛)遮羞,也用动物皮或鸡爪谷秆编织成裙状围挂下身,上身则是披搭野芭蕉叶。男子则用野牛皮或山羊皮等动物皮毛遮羞,男女均喜欢佩戴用兽骨、兽牙、兽皮制作的各种饰物。发展至今珞巴族服装多用山羊毛织成,男装制作是将两块窄幅的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长条毯状,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作领口,穿时从头上套,捆上腰带,形成一件没有衣领、前襟和后幅不缝合的套装。珞巴族女装是用棉布制作的,从色彩、质料、配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显得更加美观大方。达娃先生从1986年开始学习该项手艺,至今已有36年了。现在每个珞巴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服饰,每年的6月1日,珞巴族的孩子们都会穿上自己的珞巴服饰参加学校活动。现在,达瓦先生已经有18名徒弟,为珞巴服饰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达娃先生希望每一户珞巴族家庭都可以制作自己的珞巴服饰,让制作珞巴服饰这一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这次调研,我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了解到了非遗所面临的困境(如:制度和政策缺失;断层风险;资金缺口较大等)。生逢其时,也应重任在肩。作为新青年,我们应该用青年力量唤醒千年之美,为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非遗重新焕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