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探寻杨家埠非遗踪迹,解答新时代旅游方向

探寻杨家埠非遗踪迹,解答新时代旅游方向
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渐渐又回到了人们视线中,掀起了人们探索文化的新浪潮。为探寻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踪迹,助推潍坊市旅游业的发展,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寻迹社会实践小队来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杨家埠风俗大观园,探索潍坊名片——风筝和传统技艺木版年画的传承,感受非遗的魅力。

实践队员杨家埠风俗大观园实地考察(实践队员 刘红杰 摄)
探访传承人,详细了解非遗
走进古色古香的园区,寻迹小队迎面撞上了杨家埠为了欢庆新年而准备的锣鼓队。队员们进到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风筝作为潍坊市的城市名片,是闻名于世界的工艺品,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欣赏潍坊风筝的精美。在杨家埠风筝博物馆里,寻迹小队欣赏到了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惊艳于风筝美丽的同时,我们在展览墙上更是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风筝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了解风筝的历史以及它的制作工艺,我们来到了杨家埠风筝扎制作坊,一览风筝的制作过程。进入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墙的风筝,巧夺天工令我们眼花缭乱。据这里的师傅介绍,风筝的制作分“扎、糊、绘、放”四项工作,而这里制作风筝的师傅也都有二三十年的经验。寻迹小队的队员随机采访了几位师傅,了解到了一些有关风筝的知识,得知杨家埠制作的风筝上的图案都是一笔一画描绘出来的;并且这种手工风筝描画用的颜料都是特殊制作的,这样颜色会比印刷上去的更加稳定。随后,师傅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风筝的制作过程,风筝张开的双翼,好似展翅而飞的雄鹰,纸与木的交融,刻意求工创造出精妙绝伦的工艺品,须臾之间诞生的艺术,却凝练了每一位师傅数年的心血。
 
风筝版面的绘制(实践队员 刘竖方 摄)
在拜别风筝扎制作坊的师傅们后,寻迹小队又来到了木板年画作坊。与风筝扎制作坊不同的是,木板年画作坊分为两部分——雕刻作坊和印制作坊。寻迹小队来到木版年画雕刻作坊。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第二十二代传承人杨颖伟师傅、杨凯凯师傅和潍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颜克臣师傅。交谈中我们问杨师傅为什么会选择从事木版年画的传承工作,他告诉我们,从小受祖辈们传统艺术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对年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了本板雕刻之路。因为对雕版制作有着独特的灵性和理解,他有幸成为了木版年画传承者。同时他还告诉我们:现在这种传统工艺很少有年轻人想要学习,他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热爱木板年画,并能加入到木板年画的学习、传承中来,给木版年画增添新的活力。
 
寻迹小队参观木板年画印制作坊。在这里,我们有幸遇到了著名老字号画店“东义顺”第十八世传人杨美杰师傅。杨师傅告诉我们,她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印刷,迄今已经从事木版年画印刷三十余年,因为受长辈的熏陶,她对这项传统的工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将会把传承这项传统工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木板年画的美,感受到这项传统艺术的魅力。说完杨师傅向寻迹小队展示了彩色木板年画的印刷过程,在杨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也体验了一把木版年画印刷的乐趣。对于这项传统技艺,实践队员充满了好奇和热情,看着最终出来的印刷作品,非常有成就感。
 
实践队员学习木版年画制作(实践队员 刘秀文 摄)
保护传承非遗促发展
泱泱大国五千年,遗留下的不只是时间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时代发展的必须,也是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内心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此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体验,让我们在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助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吸引广大游客到非遗地区游玩,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人投身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能有效保证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呼吁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现代化的社会,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赋予传统文化创新传播途径,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孤岛,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拓展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新时代文化需求的融合,可以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为民族自信奠定了根基。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人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队伍中,让传统文化的发展日益繁荣!
 
文字:“寻迹”实践小队李新童
图片:“寻迹”实践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