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员在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精心备课,致力于打造有知识、有趣味、有温度的课堂,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支教之余,实践队员也积极开展支村事宜,以青年敏锐的洞察力与行动力为金山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谈及支教的选择,正如“未‘莱’可期”实践队员刘新旭所说:“我们要做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事儿!”初至徐店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极考验着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与整合能力,尤其是做饭问题,由于团队中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做饭“小白”,做饭是团队有序开展工作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尽管如此,团队成员也竭力克服困难,或利用电子设备查询饭菜做法,或请父母亲人远程指导做饭,或向团队中有经验的成员请教……从什么也不懂到渐渐熟练掌握火候的大小与调料份量的多少,不少的“初手厨师”都在徐店村里留下了首次做饭的经历,也为自己的成长倍感骄傲。
由于村子是由水井供水的,团队成员也时常面临着缺水的风险。在极缺水的时候,团队成员有时不得不在经历一天的劳累后放弃洗澡的想法。在队长的带领下,团队中的男生也会前去离村子几公里外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打水,再抬回屋子里,所以全体成员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清水。平时,团队成员也非常注意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并以生活为大课堂,在支教的过程中向孩子们传递节约用水的理念,运用生活的灵感,培养孩子们的节约品质。
在团队成员刘宇航的心里,支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支教并不仅仅是作为老师的一方向孩子们播撒知识与希望的渠道,也是孩子们以其单纯的个性、奇思妙想向支教老师传递灵感与快乐的过程。
在给孩子们授课前,团队成员赵雅芹与徐晓雯都会认真备课,每天晚上都要学习三四个小时,以求第二天能够呈现最佳的课堂效果。在课堂上孩子们超乎支教队员们意料的积极,他们拿出笔记认真记录,对于老师的提问,他们也会竞相回答。“他们的眼里真有渴求知识的光。”赵雅芹表示,“甚至在课后,他们还积极向我们反映,希望能够在来年还能在看到我们。”学生的求知也使老师更加意识到支教的意义所在,为不辜负学生们认真求学的态度,实践队员也积极调整课程,熬夜备课。
仍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还像稚嫩的花朵般含苞待放,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上午都投身在绘画的海洋里,下午在操场上积极学习篮球的基本动作。拥有无限想象力的孩子们总会绘出一些看似奇怪而不失创意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云朵可以长在树上,汽车能够驶进海里,狼与羊可以牵起手来,太阳与星星能够一起在天空闪耀……这一切都让守护在他们身侧的支教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纯粹与创造性,也带领着支教队员重返童真,再次体验童年的快乐与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