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下雨天,当雨点落到池水中的时候,雨点就在水面上画出了一个一个的音符,悦耳动听。此时,他们隐约听到有古筝弹奏之声,寻寻觅觅,终于在“墨华轩”走廊的尽头找到了乐声的源头——一位身穿红色汉服的女子,正在全心投入地演奏。那一刹那,映入眼帘的书法以及相继入耳的琴声、雨声,让他们感到仿佛穿越了一般,时而真实,时而虚幻。
站在墨华轩的尽头往右看,洗砚池北面是作高大雄伟的塑像一仁羲之青铜立像。只见他一手握笔,一手背在身后,昂泞挺胸,神采奕奕,仿佛正待挥毫书写一幅佳对。这轩昂的姿势,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铜像背后就是“螂呀书院”。
它是晋代时期的建筑,里面摆放着古桌、古凳。从那残缺的文物上可以看到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笔墨真迹。还有故居出土的书法用品及晋代器物等。那些真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虽然历经年代已十分久远,墨迹却仍然像未干的样子,真不愧为书坛的珍品。走出螂呀书院,星火乡传实践队又参观了晒书台、砚碑亭、晋墨斋、石拱桥等各处景点。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使人触景生情,联想到当年书圣王羲之专心研究书法艺术的一幕幕动人情景,让人心里情不自禁充满敬意。
怀着这份敬意,他们穿过一片竹林,恰巧遇到一位清洁工在清理掉落的树叶。于是,实践队的队员们主动上前帮忙,“团结力量大”很快小路变得整洁无比。在与清洁人员的交流中,他们了解到每天来这参观的游客不计其数,上到耋耄老人下到刚入学儿童。这预示着现代人们在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中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努力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笔墨纸砚亦是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星火乡传社会实践团队是新时代青年的代表,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