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队成员决心利用互联网优势,转变思路,打破地域界限,通过线上会议、在线访谈、直播讲座等多样化新方式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之旅。小队在实践考察的过程中也最大化地带动更多青年学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一起体验草编艺术的独特魅力。以草为衔,构建起一座连结当代美学与传统手工艺术的桥梁。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与调研,他们不仅了解了徐行草编的前生今世,更对于徐行草编的未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更多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当代社会主体文化意识的不断觉醒,加上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越来越多人关心、关注、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方向。讲好非遗故事,打造非遗品牌,为非遗寻找新时代新生机正逐渐成为当下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绕不开的话题。
小队克服重重困难,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王勤老师来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主题讲座。由于疫情原因,王老师不能来到校园,小队便向学校请示,在腾讯会议上让更多有非遗梦的同学感受草编魅力。值得提的是,在小队的努力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小懿老师也受邀参会,并对王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王勤老师被聘为学院劳育导师,为院内学生建立良好友谊关系,未来将会有更多愿意学习草编文化的大学生群体感受一股上海本土非遗魅力,该讲座向同学们展示了草编艺术的前世今生和精美技艺,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发扬非遗技艺的行列。
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俱来就与其诞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独特的地域化特色在增添其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使得非遗成为该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名片。基于此,强调非遗文化的地域特色,打造地区特色品牌,以非遗为基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力点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型非遗化乡村振兴之路。
小队与嘉定阳光工坊进行密切合作,相互交流,为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贡献小队的大学生智慧。在工坊,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会每一个队员草编吊坠的制作,制作工序的复杂在队员意料之中,却没有意料到需要经过如此多遍地修改才能完成一个看似小小的吊坠,这让所有队员们不由衷地佩服那些“草编艺术家”们的手艺是如此高超。无论是精美的篮子杯垫,还是宏伟的嘉兴南湖草编红船,都是智慧的结晶和对党的热爱。
经过小队长达两个多月的调研得知,草编所用的原材料多为徐行当地生产的黄草,成本价格低廉,但随着时代飞速发展,草编手工技艺因耗时较长、工艺复杂,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加上草编产品不易储存,徐行草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草编为生的手工艺人凤毛麟角,而黄草种植也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迅速消失。针对上述现状,小队思考若能以"草编之乡"作为徐行镇未来十年发展规划目标,成立徐行草编基地,适当引导当地居民恢复黄草规模化种植;将草编编制体验作为乡村旅游特色项目;草编产品作为文化品牌高端产品线,同时着力开发以故事册、绘画集等为代表的“草编仙子”周边文创产品……由此将徐行镇逐步打造为一座会呼吸的“草编博物馆”。消费者们不仅能在“草编仙子”买到最地道精美、独具个性化特色的各类定制草编产品;当游客亲临徐行镇,更能在这里见证黄草的一生,亲眼目睹甚至参与到草编的创造过程中,这样独特的文化体验正是当代消费主体所热衷的。
打造地区IP,不断强调草编的个性化体验与徐行草编背后传承千年的浓郁乡土风情,辅以新时代商业化思维进行品牌营销,以此推动徐行镇乡村旅游产业更新迭代——此举不仅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更在于打造完整化的非遗产业链,将品牌化运营贯穿原料供给、艺术品创造、市场销售三大板块,从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小队的草编梦很单纯,让非遗得到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形式是有限的,而其生命力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形式中激发出其无穷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所面对的难题,更是不断前进的中国、不断前进的民族、所有随着时代一起发展的文化必将面对的课题。当传统遇见新潮,如何将旧时代的传统艺术淬炼为新时代的文化瑰宝,100种非遗有101个答案,这支小队仍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