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经历

抗战烽火中的号角——平阳抗日青年救亡团

成立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到了生死关头之际,在中共中央的努力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当时,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联合全部力量,共同抗日。一方面,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临时省委和军区发表《告各界人民书》等文件,迫使国民党派出代表进行和平谈判,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临时省委关心平阳等地的抗日救亡工作,还派吴毓等到鳌江,同王栻等进步青年商议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之事,发动革命群众的力量。吴毓的建议,得到了进步青年的积极响应。1937年下半年,在鳌江中心小学西侧的王家祠堂,“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正式成立了。

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的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其内容围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展开,坚持团结抗日、反对投降的方针,采取了多样的宣传形式。

报纸是救亡宣传中的重要形式。在此之前,平阳全县都没有出版过报纸。1937年8月14日,受“八一三”事变的震动,进步青年创办了一张16开的小报——《战报》。这是《平报》的前身,它的消息基本是靠听收音机抄录下来的,经油印后张贴在街头巷尾并分送到城区、宜山、水头等地,读者众多。1938年,《战报》更名为《平报》,强调政治立场就是“抗日救国”,所刊登的前线战讯,使当时失去联络工具的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能够了解到许多国内抗日战局发展的信息,并为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除此之外,为了让普通百姓也能领悟抗日救国的精神,救亡团深入百姓中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演戏,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救亡团组织了一个“新生剧团”,编排的第一个戏是《放下你的鞭子》,描写了一位东北老人入关,女儿沿途卖唱在日寇铁蹄下悲惨生活的故事。接着又排演了《捉汉奸》等十几个小戏,分场分地演出,表演得到观众的追捧认可。另外还有歌咏活动。救亡团借学校教室,教各界青年大唱《大刀进行曲》等救亡歌曲。此后由于学唱的人越来越多,就转移到“娘娘宫”前面的小广场教唱。当教唱《流亡三部曲》时,台上台下同声高歌,群情愤激。在鳌江的街头,还不定时地举行抗日演讲,生动通俗慷慨激昂。这些都鼓舞了当时群众的爱国热情。

团结抗日有生力量

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的另一个任务是做好组织工作,培养新生力量。因此,在党的领导下,救亡团积极建立活动据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救亡团推荐干事温瑜担任鳌江中心小学校长,并介绍多名共产党员进校任教员,发展了进步力量,使鳌江中心小学成了救亡团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的重要基地。校内的女共产党员在鳌江组织了妇女救亡团和创办妇女补习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发动妇女的力量,为前线筹集大量衣物与物资。

同时,1938年,救亡团仿照清华、北大、南开3所大学在长沙合办临时大学的先例,创办了平阳临时中学。该校以救亡工作为使命,救助失学青年,吸收培养革命抗日人才。虽然学校仅办学一年就被国民党顽固派勒令停办,但爱国救亡的种子已然种下,许多学生走上革命抗战的前线。此外,还成了“洪流读书会”、儿童救亡团等组织。

除了组织的建立,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还在1938年的夏秋之间,成立了青年军训队。参加的队员共有五六十人,主要是各商行的青年职员、小学教师和部分临时中学师生,这为浙南的抗日斗争提供了民间军事力量。

平阳青年救亡团是浙南党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救亡团成立后,共产党就运用这个公开的组织,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先后吸收了2600多人参加了救亡团,从中培养了一批党、政、军的骨干力量。在平阳临时中学纪念刊的《海上之音》一文中,青年先驱者们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将我们的渺小献给伟大!”平阳青年救亡团成为浙南抗战烽火中的号角,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不断前进。吾辈青年也当接过前辈的使命,继续为祖国的事业奋斗!

社会实践经历推荐

学——牢记历史,结伴而行

学——牢记历史,结伴而行

或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这种红色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共同抗疫,一路前行

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通知,11月2日起我校进入临时管控状态,所有班级转入线上教学,所有人员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