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恒,步履不停,朝阳洒满了绿色长汀。实践队队员们不畏酷暑,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今日调研的第一个地点—是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在这随处可见的绿荫里,凝聚着一代代长汀人治理水土流失的壮丽史诗,见证着一棵棵重新生长在这片红土地上的葱郁苍翠,记载着一场场动人心魄的生态攻坚战。 长汀县随处可见的绿色,是生态之绿、民生之绿,是在八闽大地上展开的属于长汀人民自己的“长汀之绿”。

图为实践队与习近平总书记栽种的香樟树合影。吕佳 摄
走进公园,迎面而来的是一棵郁葱葱的香樟树。讲解员向我们介绍:“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1年10月13日亲手种植。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关心我们长汀的水土流失的情况,他曾提过“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今这棵树巍然屹立在那里,见证我们党带领人民打赢生态攻坚战,见证长汀人民发展出自己的长汀之绿。”
生态之绿:构建长汀的绿色基石
进入展厅,实践队队员们便被大片大片赤色贫土模型所吸引。“如果不对长汀的历史有所了解,很难想象这是曾经中央苏区的“小上海”,是如今绿波千里的生态文明县。”实践队队员赵蔚戊感慨道。穿梭于一块块展板中,实践队了解到,由于特殊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长期叠加,长汀从县志上记载的“千篷云集,商贾称雄”的秀丽之地变成了上个世纪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从曾经的“柳村”、“竹子垄”变成了“赤岭”、“朱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汀时也曾说:“长汀水土流失是‘癞痢头’,是顽症,久治不愈”。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长汀人民遵照“滴水石穿,人一我十”的指示精神,与恶劣的条件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较量。从1983到2023,曾经裸露的地表已被绿荫覆盖,昔日的光秃山林、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树成荫 、鸟语花香的生态乐园。2000年以来,长汀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80.1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3.82%降低到2022年的6.57%,已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展馆中,一面记载着长汀县1983—2020年度造林面积的统计表让我们看到了长汀人民旧貌换新颜、日月换新天的历史壮举,也意识到长汀的“绿”绝不仅仅是生态之绿,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中一抹亮丽的翠绿。
坚持之绿:凝聚长汀的精神理念
绿水青山从来不是一刻造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长汀人民的不懈奋斗的结晶。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从项南老书记到习近平总书记一代又一代领导的殷切关心;看到了一批批卓有贡献、可歌可泣的劳动人民;看到了昔日的“浊水荒山 ”变成了如今的“绿水青山”。展馆中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锹,这是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习近平在科教园种植香樟树时所留下的。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展馆中,我们可以透过玻璃,感受到其间蕴含着的长汀人民真诚热烈的拼搏热赤子之心。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长汀人民的拼搏精神,都如同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被世世代代接续传递下去。过往的传承激励着今日的青年,我们将继续秉持着“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理念,继续推进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图为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馆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解展板内容。 吕佳 摄
民生之绿:推进长汀的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可贵的财富,是最普惠的福祉。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既是长汀人民打响的一场生态治理战,也是长汀人民的一场致富攻坚战。展厅中,我们看到了长汀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治理荒山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逐步做到了以人为本,绿富共赢。长汀人民不仅在生态治理中改善了生存条件,更改善了生活条件。一张张今昔对比图,展示着“生态美”与“民生好”的有机统一。我们看到,长汀人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现“农村电气化”,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林木的砍伐;长汀人民还大力种植灵芝、茯苓、黄花远志等草本药材,既保持住了水土,也给人民群众增加了收入。展馆中还列举了许多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取得傲人成就、带领身边的劳动人民一起过上美好生活的模范,他们中有种植万亩杨梅的黄金养老汉,有把“难坑”变“富坑”的南坑村支书沈腾香,有开垦百亩荒山的女“愚公”马雪梅,还有用板栗树染绿荒山的赖金养。“江山就是人民,环境就是民生,勤劳勇敢的长汀人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达到了如今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好的新长汀!”实践队队长梅馨竹说。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水土保持科教馆展板。 吕佳 摄
走出展馆,实践队队员们围坐于香樟树旁,讨论长汀从“火焰山”变成“花果山”再到“金银山”的生态嬗变历程,梳理长汀人民“水滴石穿,人一我十”、“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长汀经验。实践队指导老师朱婷婷表示:“当前长汀经验不仅在八闽大地上绽放光彩,更将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旧貌换新颜,荒山变绿峰,我们坚信这棵树将继续静静地站在这里,聆听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绿色发展的时代之歌。”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朱婷婷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长汀经验。吕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