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利用自身特长,结合当地实况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诸如计算机课、民族文化课、手工课、宪法课、视野开阔课等,旨在从多角度打开学生眼界,带领学生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在人生道路上开辟更多可能性。
计算机课充分体现了信息工程学院的特色,将趣味与严谨性相结合,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首先是计算机的网络科普,从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到网络结构与数据结构,深入浅出,既展示了计算机的外观特型,又剖析了其中的底层逻辑。C语言课程上,志愿者们用井字棋、猜数字等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再提取解析里层的代码,将枯燥的编程语言化为一段段生动的字符,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心。






图为志愿者在视野开阔课上教授天文 张致昊 摄
多姿多样的课程让学生们品味无穷,志愿者们在这短短的相处中深深被学生们的热情朴实所打动,抱着想要更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建立更友好亲密关系的心意,支教团队对现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根据家长与学生的反馈对一些课程做出了调整,并开展了第一次家访。7月13日下午,14位志愿者在被家访学生的带领下,一路穿过弯弯绕绕的小巷,经由大片大片的玉米地,推开了学生的家门。家长们将志愿者迎入屋中,热情招待,双方围坐在一席沙发之上,围绕孩子共话家常。志愿者们既对于学生课堂上认真踏实的优良表现赞赏不已,又旁敲侧击出其它表现中所潜在的心理问题,家长们认真倾听,并不时发出附和、进行补充。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家长们也从一开始的拘谨转变成放松,滔滔不绝地谈起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仿佛只要有关孩子,家长们的话语便永远不会终止。
双方热切友好地对学生情况进行了一番详尽了解,赞叹于孩子的另一面,感慨于对学生还不够充分了解,在有来有往的良好互动中搭建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互为补充地绘制出孩子完整的成长轨迹图,齐心协力助推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图为志愿者家访时与家长沟通 张致昊 摄
家访结束后,志愿者彭子萱有感而发:“我想帮助他们,我想尽我所有能力帮助他们,哪怕我的力量太过渺小,但只要能够撬动一丝也好。尽管相处时间短暂,但我还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全部能力,为他们托起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在结束后返校的路上,志愿者们分享经历,在交流中反复地书写着“责任担当”四个大字,认真思考下一个阶段如何更切实地帮助学生,做孩子们在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的路上,我们同行不孤单”,志愿者李黔铭如是说。虽然支教生活只度过了短短五天,志愿者与学生之间还未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但学生们热情与充满求知的脸庞已然深深地印刻在志愿者的心中,而志愿者们尽其所能授之以渔、青春飞扬的模样,也无不激励着乡村的学生,彼此在相互影响中共同成长,携手共绘美好图卷。长河无声奔去,支教团队与学生们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