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青颜料在洁白染布上轻轻绽开、造纸浆糊在细细网纱上均匀铺展、人物角色在神秘影布后上演一出出好戏……这些课堂画面总能伴随小朋友的一声声兴奋尖叫。为响应《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培养目标明确努力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定以及课程设置中要求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7月13日至15日星火寻梦实践队队员在安溪县白濑中心小学开展中国结、书法、国画、簪花、剪纸等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这一系列课程让小朋友们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机活力。获得了学生家长、校领导等人的一致好评。
扎出传统工艺,染上非遗色彩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如是说。千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掌握从蓝草中提取色素制成染料的技术。靛青蓝的颜色不仅染入了古人的传统服饰,还染入了中华传统诗歌、国画等艺术,成为传统美学的重要色彩。如今扎染手工再度流行,既反映出人们对传统美学的认同、对非遗文化的再度重视,也体现人们在环保方面对天然材料的追求。
7月13日白濑中心小学暑期夏令营的33位小朋友在实践队队员郑洁雯的带领下漫步扎染世界。一块棉布,一扎皮筋,一盘靛蓝,造一片天地;一节课堂,一双巧手,一日等待,换自豪笑颜。小朋友们将两三颗弹珠用棉布包裹、转圈,扎上几匝皮筋,平整的棉布上“长”出一块块小球。取几滴靛蓝着于扎起的小球,染料随着小朋友们一波一波笑声晕开开出朵朵蓝花,形成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杰作。
“老师老师,能把我的衣服也拿去扎染吗?”“老师我们的扎染好好看,我想拿回去做成裙子!”扎染成果展上,小朋友们的口气中带着十足的激动和满足,纷纷表达自己对扎染的喜爱和对传统技术的浓厚兴趣。
图为小郑老师指导小朋友们制作扎染
集美大学“星火寻梦”实践队队员 纪皓 供图
纸香馥馥,纸韵悠悠
自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正式成熟并进入四大发明之列。早在西汉年间,古人就已凭借聪明智慧造出可用的纸。实践队队员纪皓将四大发明及其发展历程引入课堂,并用“纸为什么能成为四大发明?”这一问题让小朋友们展开思辨。在课堂上,小朋友们了解了古代造纸的流程、古时候纸的种类以及纸的各种特点,同时也在思考中对纸的未来进行热烈讨论,深化对于“纸”的认识。
材料准备就位,小朋友们立刻展开了造纸工作。第一步是纸浆制备。几双小手聚到一起,将收集到的废纸再度利用,齐心协力撕成碎块装入脸盆,加水、搅拌,让纸屑投入水的怀抱,融合成浑浊浆糊。紧接着第二步抄浆。小朋友们双手手握紧网纱伸入纸浆当中,慢慢抬起网纱,轻轻摇晃,让纸浆在网纱上均匀平铺开来。最后一步是晾干,静静等待二十四小时,一张手工纸就制成了!
本节造纸课的主讲纪皓说,“小朋友们总是按耐不住期待,每到下课就争先恐后跑上阳台观察自制的纸是否完全晒干。希望孩子们‘纸’此一刻,入纸文化殿堂;不‘纸’这一课,做纸文化爱好者传播者”。
图为学生们在进行纸浆制备趣味活动
集美大学“星火寻梦”实践队队员 纪皓 供图
指尖古艺,戏影人间
“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皮影戏千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在全国各地发展出了风格各异的形式,是中华人民千年的生活的艺术结晶,承载着厚重的民间生活史,并于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今社会,皮影戏因面临来自数字时代的种种挑战而式微,非遗皮影戏的传播变得犹为急迫。
在星火寻梦实践队队员陈怿姝的带领下,白濑中心小学暑期夏令营的小朋友们加入了一趟别开生面的皮影戏之旅。小朋友们6人为一组分别演绎不同的故事片段,在光的帮助下,一只只动物、一个个角色跃上幕布:时而抬手,时而转身。在小朋友的操作下,影子做出各式各样动作,搭配上腔调丰富的台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台下小朋友的面前。台下观众沉浸其中,台上表演、配音演员们也自得其乐。阳光的微笑染红每个小朋友的脸颊,那是皮影戏带给他们的欢乐。他们亲身演绎皮影文化,让皮影戏浸润他们的心田。
图为学生们在演绎皮影戏《武松打虎》
集美大学“星火寻梦”实践队队员 柯健骅 供图
星火寻梦实践队队长丁仕杰说;“开办这一系列课程,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乡村儿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乡村儿童的文化自信。也希望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播者。”
(文 纪皓 柯健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