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起点,讲好宁化故事,走新时代长征路
--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长征路上学党史,见人见物见历史。7月15日-7月18日,在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翁云星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阳老师的带领下,“探寻红色起点,讲好宁化故事,走新时代长征路”实践队前往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 1实践队在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内合影
- 长征如诗,红色起点忆峥嵘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园,队员们瞻仰毛泽东的铜雕、革命烈士纪念碑,再忆宁化籍子弟兵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怕苦、不怕死,英勇善战,用自己的鲜血和身躯谱写了红军长征英雄史诗的伟大壮举。

图 2实践队在宁化革命纪念园内参观学习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是福建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实践队踏着地砖上镌刻的时间印记,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在基地内的几个展区间穿梭。从苏区核心区的建立,到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再到新时代的长征征程,每一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不朽的精神。馆内珍藏着我国发现的唯一一本保存最为完整、正规出版印制的军用号谱——《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在当年通讯设备奇缺的环境下,军号声既是“无形的指挥棒”,也是“听得见的密码”。“人在号谱在” 的感人故事更是指引着队员们重温峥嵘岁月,激扬奋进之志。
图 3实践队在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内参观学习

图 4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解红色故事
- 宁化如画,红色精神永流传

图 5实践队在两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前合影
在红军后代曹祥增老先生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行深入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西南五乡农民武装暴动指挥部旧址——曹氏家庙,以及长征出发前英勇集结的标志性地点鸡爪梨树。曹老说,曾任苏区干部的父亲亲笔书写的回忆录便是他的传家宝,他坚持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红色精神深深根植,他的孩子成为现役部队干部,驻守祖国边疆几十载。听完曹老的讲述后,队员们更加坚定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信念,让红色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我们身边鲜活的日常,成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传家宝。
图 6实践队在鸡爪梨树下听曹祥增老先生讲解

图 7实践队在曹氏家庙内参观学习

图 8实践队与下曹村村干部赖永凤进行交流

图 9下曹村村干部赖永凤引导实践队参观革命旧址
- 信念如山,红色使命强担当
校青马班学员、青年宣讲团成员郭文静分享此次实践中的所思所想,结合青马班学习的成果,为师生和村民们开展理论微宣讲。她号召队员们争当弘扬中国精神的排头兵,在苦学、苦练、苦干中成长成才,为更好传承长征精神而不懈奋斗。

图 10宣讲团成员郭文静开展宣讲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阳老师为实践队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思政课。他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千友”展开,引出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关于学习、实践与交友的感人故事,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成长的方向,倡导多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陈阳老师结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鼓励青年人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努力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社会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图 11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阳老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长征万里雄关道,征程漫漫不停歇。长征,是中国共产党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实践队成员们表示,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照亮未来。讲好宁化红色故事,让红色血脉、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青年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