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伊始,团队锁定了一位 81 岁的老爷爷作为首个采访对象。然而,交流却困难重重。老爷爷方言极重,普通话很不标准,团队中除本地成员外,其余三人连蒙带猜,反复确认,才勉强知晓老爷爷的状况。老爷爷一家四口,子女均外出打工。渔船渔具被依法征收后,他获得了相应补偿,每月还有 300 元补贴。当被问及禁捕前后生活水平的变化,老爷爷毫不犹豫地说禁捕后更好,长年水上劳作使他疾病缠身,手指都已变形。他感慨道:“过去在水上讨生活,风里来雨里去,身体早就垮了,现在能安安稳稳过日子,知足啦!”

图为实践团采访81岁的退捕渔民 高白雪 供图

图为实践团采访退捕后摆摊的老爷爷 孙艺菡 供图
随后,调研团队又接触到从事环卫工作的老奶奶、开小摊的老爷爷以及出门打零工的中年叔叔。与 81 岁老爷爷不同,他们怀念捕鱼时光,觉得那时虽辛苦但挣钱多且更自由,如今为了子女,他们需要更多收入。从事环卫工作的老奶奶表示:“捕鱼的时候虽然累,但是钱来得实在,现在做环卫工作,收入少了些,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小摊的老爷爷也无奈地说:“小摊生意不好做,还是捕鱼的时候日子宽裕些。”出门打零工的中年叔叔则叹息着:“打零工不稳定,收入也不高,要是还能捕鱼,家里的经济状况能改善不少。”

图为实践团采访退捕后摆摊的阿姨 高白雪 供图
在与这些渔民的深入交流中,调研团队发现,退捕渔民在生计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除了经济收入的减少,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困难。例如,一些年龄较大的渔民缺乏其他工作技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年轻一些的渔民则在心理上对新的职业存在抵触情绪,怀念过去熟悉的捕鱼生活。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清楚地认识到,退捕渔民的生计转型并非整齐划一。对于身体不好的渔民,禁捕政策是保障;而对于那些承担着家庭重担、希望靠捕鱼增加收入的渔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经济来源。这也让大家明白,政策的推行不能简单粗暴,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
作为大学生,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多元与复杂。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去看待事物,必须深入实地,倾听各方声音,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同时,大家更意识到自身责任重大,未来不仅要努力学习提升能力,还要积极投身实践,关注民生。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怀着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之心,积极行动起来,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