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红席“编”出幸福生活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这句流传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一带的民谚,反映的是当地延续2000余年的一项特殊的年节旧俗:铺红席。为探究红席传承情况,1月18日和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遗风余“席”实践队到达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红席传承地开展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从1月18日到1月19日,在这两天的调研学习中,我们想运用平时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红席文化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并让更多人了解红席、传承红席。在此次活动中,我感悟颇深。
在理论与实践中产生共鸣
在进行此次实践活动之前,我首先从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观看了一些关于红席传承的视频。据史料记载,编织红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了解到红席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时,我内心的敬佩感油然而生,也感受到了红席传承的艰辛。作为一种纯手工制品,泊里红席在全国独一无二。泊里镇相继成立了泊里红席协会和青岛泊里红席生产专业合作社,组织了编席技艺大赛,选拔出了红席技艺传承人,专项扶持奖励之外,还成立了红席专业推广公司,不断引进高水平工艺美术公司,辅导提升红席品质,实行个性化定制……越来越多的匠人重拾了这一古老技艺,使泊里红席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的传承和新生。光靠网上的资料来了解红席是远远不够的,不去亲身实践,编织红席的辛苦和这种独特的工艺蕴含的技艺便无从得知。这次有幸来到青岛西海岸拜访红席传承人,尝试编制红席,在编制过程中,我们队员学习了一些红席编制的技巧,深刻的体会到红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领红席,凝结的是勤劳坚韧的青岛人的智慧巧思,也彰显了红席人对传承红席的热情和信心。“先将红、白高粱秸秆在水中浸泡8个小时,再劈成3至4毫米宽,这一环节俗称打半子,把里面的瓤刮净、刮平……一领普通规格的红席,从起头到编成,一个好手从早编到晚也要五天才能完成。”从传承人介绍的话语中我不仅体会到编制红席的不易,更多的是一份匠人传承的骄傲与自豪。在团队中领略合作的重要性
为了更充分地开展和总结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实践队进行了多次交流和讨论,开展了多次线上和线下会议。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我真真切切的懂得了“柴多火焰高,人多法子好”。在活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任务和分工都存在着疑问和模糊点,但经过我们开会集体商讨之后,大家的分工不断明确,在队长的指挥之下,每个人各司其职,一心为团队着想,为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奋斗,使得我们的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发放调查问卷和编织红席中的拍摄和总结工作中,大家有条不紊,每项工作都在井井有条的进行。如果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这种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完成的工作的。
我被国家和传承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做的努力深深感动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有义务保护红席传承,把红席发扬光大,让泊里红席“编”出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