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唯有实践出真知

唯有实践出真知
2022年1月10日至11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带头,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和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开展的中国乡村振兴“百村千户”江西分区大调研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为此,调研组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的罗仁福教授和智华勇博士对招募的140余名调研员进行调研前的培训指导。此外,本次调研行动也不同于传统的访户调查,采用的是由智华勇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开发的电子问卷收集数据系统,大大提高了问卷收集的效率和严谨性,也带给我别样的调研经历和体验。同时,在这次大调研行动中,切身实践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实地调研是察民情、会民意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月12日一大早,我所在的调研小组在贺亚琴博士和李领营博士的带领下即刻动身前往目的地——萍乡市芦溪县。历时3个多小时的车程,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我明白自己将在芦溪留下难忘的调研足迹和回忆。抵达芦溪县的我们稍作整顿后在当天下午便开始了走访农户的调查。调研的过程中,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一句话:“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而在入户询问农户,进行问卷访问的时候,我也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仅凭少数人的片面言语或几组数据是无法真正窥视问题的本质,更无法得知破解难题的手段和方法。同样地,如果这次调研我们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走进农户的屋子,面对面地与其交谈,那最后呈现的结论也无异于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就比如问卷里提到农户家里的生活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如果我们没有进入农户家里看一看,得到的数据就不会那么真实和客观。所以,实地调研并且做到真正的走访入户,才能观察到最真实的农村情况和反映出最迫切的农民需求,从而使“三农”问题的研究方向保持正道。
注重问题阐述能力的提升和沟通技巧的灵活转变
在这次大调研行动之前,我有过四五段农户调研的经历,可以说已经不是一个调研小白了。但是,在我看来,不论经历过多少次调研,对问卷问题的阐述和与农户沟通的技巧这方面依旧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入户调查是一场语言沟通和情商应变的试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或许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或许是热情接待、拒绝访问;也或许是长年不在家、家中发生重大事故等等。这不仅考验我们作为调研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对我们为人处世的锻炼。对于一个涵盖专业用词较多的问题,如何把它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说法,是调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另外,对一个问题的解释也不宜过度,更不可自主诱导农户往调研员想要的方向作答,这无疑是对样本数据公正客观性的冲击和破坏,违背了随机性、科学性的原则。
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农户个体能力杯水车薪
一是村民之间凝聚力不强,村里事务参与度不高。我们调研小组共走访了9个村子,在我看来,大多数村民对村内建设、产业致富等公务的热情和关注度不高,更倾向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二是提防返贫风险,仍需打造出乡村特色产业。比如新泉乡的檀树下村过去几年曾动工开发过温泉旅游业,由于某些原因停止了项目的进行,从而丢失了致富机遇。又比如新泉乡蔡家村地处武功山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周边,本可以依托此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却也因为不具备乡村特色无法吸引更多游客而不了了之。三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广程度偏低,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农户的土地呈现小块且分散的特点,集约化利用率不高,农业合作社的作用也在慢慢淡化,甚至出现了较多农村土地撂荒的情况。
总而言之,这次“百村千户”大调研行动也成为了我的一次比较难忘的经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作为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的学子更应该在这条道路上细细摸索,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