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网

大学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浅析非遗民间文学的宣传对其传承的影响

一.中华文明的传承
   中华文化是坚韧的纽带,是和润的春水,可以连接国家,可以化解隔阂,将激越之音将无远弗届。  “万物并育并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平相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有自信,也有能力将外来文明纳入自身。胡人的二胡我们融合了它,来自波斯的喇叭现在叫做唢呐,从西域而来的箱琴现在变成了琵琶。在一次次的传承与融合之后,在对无数所谓外来的事物进行融合发扬之后,它们变成了我们自己文明中的一部分,又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何谓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亦绝非一言堂,真正有底气的文化应当开放、包容、大气,因坚信自身根基牢固而不惧外来事物,因深知交流有益而勇于接受差异。中华大地上有多样的民族、风景、地域,文化自当这般和平相处,不再嘴缠胶布,对视沉默。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孕育出不同的文明的神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相互碰撞、摩擦,而我们的国家一向是擅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于是在经历了一次次历史的筛子过滤后,余下的珍宝不断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才有了我们现在这样精彩绝伦的独特文化。同时,古代儒学的“仁本”思想,又告诫我们须“以己度人”,以仁德之心对待世界,这让中国的文化以一种温柔和谐的力量示人。它就是这样温柔的包容着外来文明,并在时间的打磨下逐渐与之融为一体。也正是在这种强大与温柔中,才孕育出了独具特色,令全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的中国文化。冯友兰曾说:“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下的智慧真是如山如海,像一团真火,这团真火要无穷无尽的燃料添上去,才能继续传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智慧,它就是这样由一代代的人添上燃料,燃烧至今。其中的民间文学更是聚焦于民众的生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间文学可以说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灿若繁星的非遗文学,在历史烟云里铭记着过去的辉煌,也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着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着美好的未来。把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完整的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就一定能够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非遗文学的发展
    中国的民间文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并在口头传播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因此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之中。这样一种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的语言艺术是民众对于生活,思想上情感的自然而然的表达,是对于历史、科学、宗教等方面的总结,是审美观念与艺术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是这一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非遗文学传承到今天已有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广为流传,这些故事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在世代相传中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就四川非遗文学来看,我们所熟知的这类故事就有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羌戈大战》,它们尽情讴歌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英勇。除英雄传说外,还有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就如《甘嫫阿妞》的故事那样,长时期的广泛的教育者人民,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非遗文学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让那些代代相传的传说透过文字再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过度宣传对非遗文学造成的反作用
    我们的国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遗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处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状态。很多非遗文学没有载体,于是为了宣传非遗文学,就开始将非遗文学与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等经济策略相结合起来。或是用歌曲,或是用舞台剧,将这些非遗故事搬上舞台来,但这种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非遗文学,但对于非遗文学本身的发展却可能起到了反作用。以下以甘嫫阿妞的故事的传承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明朝年间,峨边彝区甘家火史山下的山寨出了个绝色美女甘嫫阿妞。相传她的容貌能映壁生辉,“美名传遍彝寨九十九”,自然也传到了官王的耳朵里,官王一向贪财好色于是强行送聘礼想要纳甘嫫阿妞为妾。甘嫫阿妞誓死不从,心想:“石头不能做枕头,贪官不能做朋友。我阿妞怎么能做官王的妻子呢?”官王恼羞成怒,派兵丁压寨逼婚。甘嫫阿妞只得翻墙出逃,但最终还是被兵丁抓住,被捆绑着带到了官王衙内。甘嫫阿妞虽被锁在城内牢狱之中,但她仍不肯屈服。她向官王提出要得到五色的锦丝绒线,官王为了取悦她派人满城搜缴。甘嫫阿妞拿到丝线后却将丝线搓成彩绳。在哥哥来探监时,她本想探头与哥哥隔窗相见,突然转念一想:自己已经进了贪官的门坎,名声已坏,哪还有脸面见哥哥?我不能连累哥哥,免得他受家族鄙视。于是她把食指咬断叫人给哥哥送了出去,随后毅然她锦丝绒线悬于梁间含愤自尽了。
    甘嫫阿妞的故事在彝族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她保卫着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尊严,她的方方面面彝族地区的每个人都知道,但在汉族地区却鲜少有人了解这一故事。究其根本,甘嫫阿妞的故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涉及到两个民族间的争斗,而在当今国家民族间友好相处的背景之下,这一故事若拿来大肆宣传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于是甘嫫阿妞这一故事的传承,形成了一个父子连绵的谱系—我的爷爷在做,我的爸爸在做,所以我也接过了这项工作。但非遗文学的传承更应注重的是文化的内核—即甘嫫阿妞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这种精神正是通过故事所渗透给我们的,需要我们去一代一代的传承,去教育下一代的。这样优秀的精神不仅仅属于彝族的女子,更属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是属于中国的美好精神品质。
    为了宣传甘嫫阿妞的精神,我们看到在网络上出现了选举当代甘嫫阿妞的这类活动,看到了以甘嫫阿妞为主题的话剧、舞台剧,也看到了与之相关的系列扶贫政策。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进步,将甘嫫阿妞匆忙的搬上了舞台,不仅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反而导致了甘嫫阿妞的故事甚至在彝族地区起到了一些反面的作用。这种精神若是像这样在匆忙之中宣传,一味的追求广度,就会导致文化精神不能落地,没有讲好故事,从而导致其他民族乃至于其他国家对这一精神产生误解。铺天盖地的宣传过后,留下的只有轻飘飘的留于表面的故事躯壳,真正的故事内核没有被人看到,没有被有效的宣传。于是在看到故事表面后的内心是空虚的,是无法扎根的。尤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宣传后,受众开始尽量回避接受表面上显现出来的讯息,将认知活动转移到其他信息上,希望获取更深层次的内容时却找不到其精神实质所在,便会唤起一种消极的心境,在这种消极的心境下,也就会对这些被过度宣传的内容、观点产生消极乃至厌恶的态度,这也就于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回到甘嫫阿妞的故事本身,很多彝族人希望甘嫫阿妞的精神就只是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在每个彝族人家中代代相传就好。而真正的文化传承,就是将这一份精神品质刻于己心,用于己身,归于己为,并不需要过度的宣传,非遗文学本身就有着吸引人深入挖掘的魅力。
四.有效宣传非遗文学
   民间非遗文学自身极具魅力自然不假,过去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今我们已经来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对民间非遗文学来说,光是自身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会“吆喝”,也就是进行宣传和推广。在甘嫫阿妞的传承中我们看到过度宣传对文学传承造成的反作用,那么要更好的宣传,传承民间非遗文学,就要找到合适的方法。
 
1.融入新的生命力
    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用新的审美思想去审视传统审美事物的魅力,这也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最有效的发展途径之一。随着文化传承的推进,古代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年轻人个性相融。做着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复苏。非遗文学魅力的新一轮展现在大街小巷常看到非遗文学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在这样的宣传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去传承非遗文学,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传承民间非遗文学,为民间非遗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宣传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形象,体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面对民间非遗文学,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面子上的宣传和支持,更要将其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将非遗文学的精神与我们国人的精神相融合。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才是对非遗文学最好的尊重、展现与传承。
  1. 充分利用短视频的流量
    最近几年的网络短视频非常火热,而这也恰恰是宣传非遗文学的巧妙渠道。短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介绍非遗文学的前世今生,让观看者在短短几十秒内就能对非遗文学产生大概的了解,从而便可以大大的扩大非遗文学的知名度,吸引到更多对其感兴趣的人投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学的工作之中来。而非遗文学想要在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保护非遗文学的数字化平台,这样不仅对非遗文学进行了数字化的保护与留存,更能在这一平台上对其进行宣传。同时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可以大力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激发非遗文学的生命力,在短视频带来流量的基础上加上对非遗文学相关周边的宣传,吸引到不同年龄段的人购买收藏周边产品,从而进一步对非遗文学进行宣传。
  1. 寻找非遗文学的载体
    我国很多文化遗产如蜀绣、皮影戏等等,有着实体的展现形式,在历史的风雨中仍一代代传承了下来。非遗文学却没有固定的载体。口口相传便是非遗文学传承的主要形式了。民间文学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都是靠着口头来传播。这样靠着一代代人,一辈辈人的学习与传承,非遗文学才走到我们的眼中。而非遗文学和非遗技艺本身相伴相生的,非遗技艺也就成为了非遗文学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来看,我们在蜀绣以及糖画上都能看到这一故事的身影。在将非遗故事放入蜀绣这样的非遗技艺的作品时,首先就要了解民间非遗故事的文化底蕴。了解了这些文化后,非遗技艺中就融入了匠人们的思想,成为了有灵魂的作品,富含生命力。将民间非遗文学融入这样富含生命力的载体中,便是在潜移默化间对非遗文学的一次宣传,而有了这样的载体,非遗文学也就变得更的具象起来。当人们看到以非遗文学为主题的作品时,会有人被此“载体”所吸引从而愿意去了解民间非遗文学背后的故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就达到了宣传的目的。有了这样的载体,民间非遗文学的传承便有了具象的形象。
 4.总结
     在宣传的过程中,不可缺乏创新,不断融入的新鲜血液会给民间非遗文学不断带来新的生命力,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受众群体的不同。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便应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以求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宣传这一步做好了,民间非遗文学的传承也就不在话下。在潜移默化之间,通过良性的宣传让民间非遗文学进入群众的眼中,激发群众对于非遗文学的兴趣,传播范围广了,民间非遗文学的生存空间也就扩大了,自然就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1. 总结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对民间非遗文学的宣传不断的找寻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传承民间非遗文学的宗旨却不曾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而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够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民间非遗文学更是在一次次,一代代的传承中焕发着它独有的光芒。
    民间非遗文学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自身历史下发展和嬗变的文化产物,是人类本性、情感和意志在特定情形下的精神体现,它开辟和寻找自我生存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道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永恒追求的主题。民间非遗文学不但能体现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还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的愿望。民间非遗文学作为一个民族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梁启超先生曾说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由此可见民间非遗文学与民族精神之形成关系极为密切。民间非遗文学从古传承至今,又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着适应社会的新的生存与传承之法。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间非遗文学值得被更多的宣传,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