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勤劳智勇的常州人们,他们曾经历过沧桑,也创造过辉煌。没有记忆的民族不会有光明的前途,没有记忆的城市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则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没有源头的活水会枯竭,而没有记忆,城市就缺少了安身立命之根。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承担着阐释历史文化、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重要职责。
不管是形而下的器物,抑或是形而上的习俗,它们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滋润过我们的先辈,也正在陪伴着我们花开花落,经历冬去春来,就算其中的一些已经被历史尘封,面对它们,我们仍然会敬意油然而生,更何况,这些离我们而去的古老器物和传统习俗中包含的文化基因,还依旧活跃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续造福于百姓。
物件就像人一样,有经历、有故事,在时间的历练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越“文字”或“语言”所能包含的信息。
文物是历史的反映,它承载历史、遍述历史、再现历史。文物承载着创造者的心血与匠心,遍述着一代代人的守护与传承,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痕迹与审美。透过一件件文物,我们能够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亦能够从中感受到独特的中式美学韵味。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能够从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与人物事迹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区别于其他年代的文化符号,要让中华文化换发出新的光彩,文化创新必不可少。
在博物馆一楼大厅,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融汇古今,沟通雅俗,吸引大批游客观赏。与此同时,许多博物馆都开始积极将古老的文化历史融入互联网时代,掀起了文化创新的热潮。从故宫的彩妆到三星堆的文物雪糕,从河南博物馆的考古盲盒到甘肃省博物馆的“小绿马”,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以可亲可爱的样貌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崭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然而,要想国民真正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史料冗长、地域文化壁垒以及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求都使得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有趣味有温度、有灵魂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确实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并在一定层面上大大提高了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价值观自信。可是如果年轻人的目光只停留在这些产品的设计上,而不深入的了解其背后的故事,那么在根本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极小。此外,这些款式新颖但价格昂贵实用性不高的文创产品吸引的大多是年轻人,对中老年以及少年儿童的影响较小。文创产品这条路在受众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特此,我们做出本次调查,以常州博物馆为例,研究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文创产品在此发挥的作用,并且广泛调研,积极宣传,在后期还拜访了老年社区,宣传博物馆文化并听取他们口中的常州传统文化。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去了解传统文化,也会购买文创产品,但鲜少有人愿意花费一段时间去了解文创产品背后的历史与故事,更多人是被文创产品的“精美”或“收藏价值”所吸引。由此看出,博物馆应该更加注重对文创产品的“创造灵感”的阐释,向游客叙述产品背后的故事,增强他们对于文创目的的理解,由此增强文化自信。

通讯员:魏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