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

乡土情怀扎根处,和美乡村共筑时

发布时间:2023-10-09    阅读:

乡土情怀扎根处,和美乡村共筑时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据了解,2023年5月资源县中峰镇大庄田村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拟推荐名单”,为深入探寻该村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现状,汲取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优秀发展经验,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宜和美乡村小分队”前往此次社会实践调研的第二站——广西资源县中峰镇大庄田村。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宜居有初感碧波荡漾,青山起伏,微风拂过,送来远处田间的阵阵果香,漫步在绿水青山之间,“山清水秀”,是大庄田村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依托特色,综合发展,这里是“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该村主要依托中峰发展成熟的红提产业,以“田园风光画廊,绿色休闲天堂”为主题,“休闲康养、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为核心,美丽资江贯穿整个田园综合体。产业兴旺,四季飘香,这里自发展以来荣誉不断。该村于2009年、2018年前后被授予“广西红提村”、自治区级示范区“广西丹霞红提产业核心示范区”的称号。


图为团队成员所摄大庄田村“丹霞红提产业示范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宜业现活力“美景共科技一色”,是大庄田村带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松木栈道穿园而过,是又一道的美丽风景线,也是资源科技特派员红提产业科普知识的宣传长廊。该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技术新发展,建立了葡萄新品种示范基地,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化、限根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同时该村秉持专人专事的理念,设有“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实习实践场所”的专门技术培训基地,且有林业局派专人到基地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集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每走到长廊的一处,我对于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力量的体会就又多一分。我想,大庄田村如今迸发出的勃勃生机,正是源于这一项又一项严谨的产业技术要求。
田野蕴香,风月琳琅,乡土情怀扎根处。阳光下田野里葡萄闪烁着的每一处晶莹,都滋润着情怀,丰盈着生命,这是大庄田村给我的第三个印象。穿过长廊,我们拜访了大庄田村的村党委王副书记,在访谈中我也从中切身体会到了他对本村的热爱。初见王副书记,他正垂首于办公之中,没有发觉我们这群拜访者的到来,在他身后的墙面上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字。随后,我们说明来意,他当即说道:“走吧,我先带你们看一看我们的村子”。一路上,我们沿着骑行绿道绕村而行,王副书记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本村的发展历程:

图为大庄田村村委王副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本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历经十载,处处见援手,处处显真情。早在2012年,本村就开启了葡萄的种植,其间无论是来自国家和政府为后盾——“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实习实践场所”专门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支撑,2022年大庄田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村的持续关注;还是由内而外的合力支持——对内2022年该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在特色产业用地规划落实过程中,调解群众纠纷,对外获得了粤桂协作资金支持,深圳市南山区与广西资源县的共同合作。
放眼当下,成果初显,方兴日盛。特色产业成果落实方式与时俱进,开辟了线上销售新渠道腾讯公司主动与本村联系,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村建成电商直播销售公司,拓宽销售渠道和范围;本村党政机关有组织部负责专门的宣发,利用媒体,设立官方公众微信号和抖音账号,对外进行宣传,扩大受众范围。 未来打算进一步数字化发展本村的特色产业,寻求校企合作,拓宽宣传渠道;依托本村的田园风光以及周围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打造系列旅游精品路线,未来预利用本村的自然资源,打造原生态沙洲公园以及“树屋”等相关旅游产业。
青山绿水果香,彩墙明灯晴空,和美乡村共筑时。自古以来,“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农业追求和顺,家庭追求和睦,国家追求和谐,世界追求和平;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一路走来,不论是初入大庄田村时“山清水秀”的第一眼惊艳,还是长廊的“美景共科技一色”的第二眼独特,“和美”的气息早已萦绕其中。此后,跟随着王副书记的步伐,我们深入至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美”的气息愈加浓郁:绘有红提、猕猴桃等特色产业产品的彩墙,基本的娱乐健身设施,家家户户设有的垃圾桶,道路两旁整齐矗立的太阳能路灯,妙趣横生的新村规民约……这些都是大庄田村自身对“和美”的独特注脚,彰显着大庄田村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从而走向乡村之“美”。

图为团队成员与大庄田村村委干部在村委会前的合影。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强劲支持,更离不开来自乡村自身所特有的乡土情怀的坚韧基础。这需要我们同心戮力,充分挖掘优秀的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和为贵的行为规范,将“和”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去,为乡村建设注入活的灵魂,各美其美,向美而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