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魏小雪)2024年7月10日,安徽工业大学公法学院“薪火承血脉”实践队队员,怀揣着对历史的崇高敬畏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忱,踏上了前往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的路程。青青芦苇荡,抗日旧战场,沙家浜曾经的一切,如今成为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他们的此次旅程,不仅旨在亲眼目睹那些英勇无畏的前辈们所留下的深刻印记,更是为了在心中播撒一颗承载着红色基因、铭记着历史使命的种子。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实践队员们将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深深烙印在心灵深处,让革命的火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熊熊燃烧,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旧址寻踪,英雄赞歌诞生之地
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与雨水交相辉映的花草树木,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将雨水的清新与生命的活力融为一体。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致中,纪念馆静静地伫立,它不言不语,却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沧桑与记忆的重量。它默默等待着每一位后人的到来,无论风雨还是晴阳,始终坚守在那里,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与时光。步入台阶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庄重与期待,远处,一座以郭建光、阿庆嫂为艺术形象的大型雕塑巍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雕塑不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深情致敬,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永恒铭记。巨大的雕像立于中央与入党誓词和党旗交相辉映,为我们展现那段光辉岁月。
从雕像旁边穿过映入眼帘的是新四军臂章“N4A”。静静地屹立在雕像的后方,从这望去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主馆,红旗在馆中央静静地飘扬,默默诉说他们的故事。
寻红色足迹,承不朽遗风
随后,我们踏入了馆内,在馆内,通过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以及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紧紧抓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两大核心主题。沙家浜不仅揭示了其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更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抗击日寇的游击战争壮丽画卷。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我们得以窥见新四军战士们无畏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英勇抗敌的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勇气和奉献的壮丽史诗。同时,还呈现了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历程和沙家浜部队的发展历史等情况,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那段充满烽火岁月的历史。“看着这些物品,仿佛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仿佛听到他们震天动地的杀敌声。”通过那些珍贵的图片和文献,那些被岁月尘埃埋没的艰苦抗战历史又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
进入馆内深处,“江南名城,军民同心”映入眼帘,向我们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家浜人民秉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为打造一个文明、繁荣的沙家浜而持续奋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两个展馆共展出了600多幅照片、48件珍贵革命文物,以及23幅领导人的题词,同时还详细记录了49条重要事件,这些展品和记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那份永不磨灭精神的传承之地。
红色印记,革命历史的伟大足迹
在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位于阳澄湖畔,成为苏、常、太地区的游击根据地。我军凭借当地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巧妙利用了阳澄湖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坚决地开展了英勇无畏的抗日武装斗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均彰显了我军坚定的抗日意志和卓越的战术运用。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依然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篇章。该馆通过再现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向人们展示了这一英勇的历史篇章。
铸就信仰之基,传承红色精神
在离别的步伐中,我们离开了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然而,对历史的崇高敬意与对革命精神的无限景仰,却如同刻骨铭心的烙印,深深印在我们心中。红色文化,作为联结过往、现实与未来的关键纽带,不仅令我们回顾历史,亦为我们指明前行的道路。我们共同肩负着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使命,让它成为推动社会前行、促进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在未来,再多的艰难险阻也不会让我们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会抵着万难勇往直前,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光明未来。“让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开出理想主义的鲜花”,无数奋斗者的足迹汇在一起,聚成一条滚滚向前的红色巨流,终有一日,红色巨流会滋养这世界的每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