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心得

沿海渔村,启航蓝色梦想

发布时间:2024-07-28    阅读:
阳光倾泻在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空气中弥漫着与海水混合的咸香,东营海边,一所所渔村小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带着对渔村发展的热切关心,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实践队前往东营市东营区红光新村和老十五村进行社会实践。两天的点点滴滴汇聚发亮,我们对渔村村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丰富了自身的社会体验。我们的实践内容包含了:采访当地村支村民对渔村发展的态度意见,参观海水养殖,了解渔村创新发展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我们深刻体悟到了渔村人民对海洋的热爱和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态度,以及人们对渔村向上发展、脱贫致富的热情。
随着车轮转动,市区逐渐远离,抛弃繁闹与喧嚣,取而代之的是宁静与舒心。东营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较长的海岸线,独具自然美景。黄河入海口自然保护区在其境内,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到黄蓝交汇的美景,还可以欣赏到完美的湿地和几百种鸟类,同时它还是兵圣孙子的故里。如今有幸在此地实践,内心也深感幸福。
走访村支,聆听渔村发展方向。
我们首先走访红光新村的村委会,采访了村支部的工作人员。谈到渔村的发展,她眼里泛着光芒,“村民的日子过好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责任所在,脱贫致富我们一直在路上。”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在这个主要以传统打鱼和养殖为生的村子,村干部们一直在积极带头进行渔村的创新发展建设,创办民宿、渔家乐,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的新方式,并呼吁广大村民积极参与进来。“我们坚信,大海赋予的并不只有海产品那么简单,生在海边,我们热爱大海,让更多的人看到海边美景,同时造福于村民,是一大幸事!”说话间,她眼神坚毅,神采飞扬,让我看到了一位村干部对于家园的热爱,对于人民的关心,这也激励着我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为人民幸福添砖加瓦的决心。

图为红光新村特色民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泽奥 供图
深入村民,了解渔村生活本味。
告别村支,我们对渔村村民一路走访。海边渔村,总是质朴又充满生机活力。家家户户的门前常有渔网挂着,人们趁着禁渔期紧锣密鼓地修补着自家的渔网;老人们坐在门前的长椅上,悠闲地抽着烟斗,聊着家常。村民们都十分友善,谈及自身,他们自豪地表示,现在的生活十分幸福,大海是他们最大的宝库,积极打鱼、养殖便能获得回报。我想,也许就是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才造就了渔村发展向好。不惧烈日灼心,不惧寒风刺骨,勤劳的渔村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踏实幸福的生活,也为村子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为村民向实践队员讲述村庄基本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翟雨菲 供图
参观海水养殖,体悟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
在采访途中,一位热心肠的大娘邀请我们去参观她家的海水养殖场。渔村的木质栅栏浅浅的,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人们堆放在自家小院地上的众多渔网,颜色已有些暗沉,昭示着渔村村民每日的辛劳。大娘热情地介绍道,他们家没有渔船,海水养殖就在海边,每当收获的季节,没有进行养殖的亲戚和近邻也会来帮忙收获。来到一片阳光充足的海岸附近,浮动的网箱、固定的架子和精心设计的水流系统映入眼帘,这些设施既保证了海洋生物的生长空间,也便于养殖户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养殖场周围,海浪轻拍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宁静而有节奏感的声音。大娘告诉我们,如今村子里也在积极倡导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化,呼吁大家采用生态友好的养殖方法,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这让我感受到了当今渔业的发展已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更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被渔村居民的进取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也钦佩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人生体验得到丰富,可谓受益匪浅。

图为渔民家门口的渔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翟雨菲 供图
实践时光转瞬即逝,但我收获颇丰。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深入到渔村最真实的生活中去,书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我更深刻地明白,只有在实践中充实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会继承发扬渔民们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通讯员 胡泽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