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那些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毕摩法器、口传史诗,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站在"凉山之巅"雕塑前,铁链与绞索的意象无声诉说着彝族同胞从压迫到解放的历程,而漆器上流转千年的纹样,则在95后传承人手中焕发新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要在创新中延续其生命力。凉山教会我,一个民族的根脉,既在历史的深处,更在当代人的创造中。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彝族非遗漆器绘制)
二、铸魂: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泛黄的名册上22个彝汉双语书写的人名,让我仿佛看到1935年那个改变凉山命运的盟约。礼州会议会址里那张刻满战略路线的方桌,则让我惊叹于共产党人善用民智的智慧。这些红色记忆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活跃在当下——在民族团结教育的课堂上,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让红色精神成为指引前行的火炬。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彝海结盟纪念馆)
三、见证:脱贫攻坚中的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展览馆里跳动的数据最令我震撼: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从与世隔绝到网络全覆盖;脐橙、油橄榄产业让村民腰包实实在在鼓了起来。这些变化背后,是7万余名帮扶干部用脚步丈量出的脱贫答卷。凉山人民"一步跨千年"的奋斗史让我明白,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创造的奇迹。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最需要汲取的力量。

(图为凉山脱贫攻坚展览馆讲解员向同学们讲解脱贫历程)
四、担当:让青春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亲手绘制漆器纹样时,我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听曲木史伍老师讲述"家庭作坊"的创新模式时,我看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这些体验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既需要文化自信,也需要青年智慧。正如带队老师所说:"读懂凉山,才能更好地读懂中国。"这次实践让我跳出书本,在现实土壤中理解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凉山之行,是一次寻根之旅,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脚踏热土"深入基层,也要"眼望星辰"胸怀理想。凉山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化作前行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注脚。(通讯员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