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台村靠海营生,渔业长期以来都是村庄经济的支柱。曾经,出海捕鱼是村民们主要的营生手段,大海承载着全村的生计与希望。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禁渔期的严格规定使得渔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 如今,村里从事渔业劳作的,大多是中年人。实践队在与村民交流中了解到,年轻人对于渔业的热情在降低,一方面是渔业收入受自然条件和资源限制,稳定性不足;另一方面,新兴的民宿等产业,也分流了劳动力。
禁渔期的存在,让依赖渔业的村民在特定时段收入受限。而民宿产业的兴起,成为了巧妙的补充。夏秋季节,海滨旅游进入旺季,大量游客奔赴张家台村,寻求渔家风情体验。在禁渔期,民宿与渔家饭店的热闹,让村民的钱袋子依然能鼓起来。
在与民宿老板交流时,实践队发现,他们各有“生意经”。民宿老板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美团、抖音等渠道发布精美的民宿环境,介绍张家台村的风景这些尝试,让民宿不再只是简单的住宿场所,而是成为传递渔家文化的窗口 。
村委会在张家台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助推者”角色。为了让旅游产业更好发展,村委简化民宿开办流程,让有意愿的村民能更便捷地进入行业;还提供建设补贴,减轻村民改造房屋、提升民宿品质的经济压力。同时,在旅游规划上,村委积极行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把村庄的海滩、渔家文化展示点等串联起来,让游客能更全面地感受渔村魅力 。
旅游带来了人气与收入,但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每到旺季,村庄狭窄的街道就会陷入拥堵,游客车辆进出困难,大大影响了旅游体验。部分旅游设施也开始老化,一些民宿的硬件条件、公共区域的基础设施,因为长期使用又缺乏及时维护更新,让游客的满意度打了折扣 。而且,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值得关注。渔家民宿、渔家菜,在风格和内容上,不同经营者之间差异不大,难以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如果长期如此,当游客的新鲜感褪去,张家台村的旅游竞争力会受到影响 。
渔业发展同样面临挑战。年轻一代对渔业的疏离,让渔业劳动力后继乏力。而且,渔业生产的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在捕捞效率、海产品质量提升上,难以跟上市场需求。同时,渔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村民大多依赖传统的线下售卖,和大型海鲜市场、超市的长期稳定合作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渔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
面对这些问题,张家台村也在摸索破局之道。在旅游方面,村委和村民都意识到,要进一步挖掘渔家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体验。比如,规划建设渔家文化体验村,让游客深度参与渔家生活,学习传统渔业技艺、制作渔家手工艺品等;开发海洋主题亲子游项目,结合海滩、海洋知识科普,吸引家庭游客群体。这样不仅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还能丰富旅游收入来源 。
张家台村的发展,是传统渔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转型的一个缩影。从依赖单一渔业,到渔旅融合探索多元发展,它经历着阵痛,也孕育着希望。在政府、村委、村民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渔村正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 。“渔隅勘行”社会实践队的此次调研,见证了张家台村的发展现状与潜力。未来,张家台村能否在产业融合中实现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乡村振兴愿景,成为沿海渔村发展的样板,值得持续关注。而这一路探索,也将为更多类似渔村的转型,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通讯员: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