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荣成沃土,搭建成长桥梁
此次支教活动是山东大学“海韵扬帆”支教队响应乡村教育振兴号召的具体实践。团队选址威海荣成市,结合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联动芬芳青少年社工中心,针对儿童成长需求,精心设计了涵盖文化、科学、体育、实践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活动前期,支教队得到山东大学学校社团、学院团委与芬芳青少年社工中心的全力支持,从课程规划到物资筹备均做了充分准备;荣成当地机构则提供了场地、设备及后勤保障,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让支教活动得以扎根实际、精准发力。
多元融合筑基石,趣味教学启心智
9天的支教活动以“动静结合、知行合一”为原则,构建了一套兼顾知识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多样体验中收获成长。
从甲骨文到京剧,支教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趣味中触摸文明脉络。7月8日的甲骨文课程上,队员以图画为切入点,讲解文字演变与背后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在“猜字”中理解了“文字是文明的密码”这一深刻内涵;7月10日的历史情景剧则通过“穿越”剧情,对比商周与现代的衣食住行,生动展现历史变迁,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领悟“以史为鉴”的意义;最后一日的京剧脸谱板绘课程,队员详解色彩象征,孩子们亲手绘制关公、曹操等经典形象,在笔墨间传承国粹精髓。
从化学实验到拓扑原理,科学课程以“动手实践”为核心,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触可感,点燃孩子们的探索热情。7月9日的化学课上,“碘钟实验”中溶液在蓝紫色与无色间周期性变幻,引发孩子们阵阵惊呼;“密信制作”则让他们用淀粉溶液书写秘密,再通过碘液显色“解密”,在趣味中理解化学反应原理。7月14日的拓扑学课程更显创意:队员以“纸带魔术”引入,指导孩子们制作莫比乌斯环,当看到“剪开圆环仍完整”的现象时,孩子们主动提出“三等分剪开后会怎样”的猜想,展现出强烈的探究欲;同日的电学课上,队员以“水流类比电流”,结合台灯、电风扇等生活实例,让“正负电荷”“火线零线”等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从急救包扎到野外生存,生存技能课程聚焦“实用与安全”,培养孩子们的应急能力与协作精神,在挑战中锻造坚毅品格。7月7日的野外实践课上,孩子们在野外实践负责人与队员的保护下,完成匍匐沙地、攀爬树干、穿越防空洞等挑战,小小的身躯拖动轮胎、拉起重物时,展现出“不服输”的韧劲;7月9日的野外生存课上,队员传授打火石取火、“时数折半对太阳”辨别方向等技巧,孩子们在反复尝试中明白“坚持才能成功”;7月11日的急救培训中,队员演示胸外按压、海姆利克急救法,纠正“被蛇咬伤用嘴吸毒”等误区,孩子们两两练习包扎,在模拟场景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同日的绳结与庇护所搭建课程,孩子们分工合作,用双环结固定防水布、用普鲁士抓结制作绳梯,在协作中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从武术招式到亲子拔河,支教队通过体育与互动课程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学会相处。7月10日的武术课上,队员以“止戈为武”阐释武德,带领孩子们练习“抱拳礼”“猛虎下山”等招式,夏日阳光下,孩子们虽汗流浃背却眼神坚定,领悟“刚柔并济”的精神;每日午后的集体活动更显温馨:拖拉机小火车穿梭农场、长秋千荡起欢声笑语、“一二三木头人”游戏引发阵阵欢笑;最后一日的亲子拔河比赛中,家长与孩子合力拉绳,场边加油声此起彼伏,在协作中拉近了亲子距离。
感恩协作共聚力,青春接力向未来
7月15日的篝火晚会上,孩子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烟花在夜空绽放,映照着一张张笑脸——这是支教活动最美的收尾。山东大学“海韵扬帆”支教队此次荣成之行,累计开展28项课程活动,覆盖科学探索、文化传承、生存训练、艺术体验四大模块。实践通过“知识-实践-体悟”的闭环设计,将甲骨文拓扑学等抽象知识具象化,使急救武术等技能可操作化,在古今交汇的趣味演绎中拓宽儿童认知边界。9天的时光里,山东大学“海韵扬帆”支教队用热忱与专业,为孩子们的暑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孩子们的笑声与成长,也成为队员们最珍贵的回忆。
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多方支持:山东大学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荣成市芬芳青少年社工中心的场地保障,共青团荣成市委、红十字会、公安局等部门的指导协助,以及家长们的积极参与。这份“多方合力”的温暖,让支教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的共同事业。
7月16日,支教队受邀参加荣成市志愿服务培训会,分享课程设计、安全保障等经验,为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参考。这意味着,支教的影响并未随活动结束而终止,而是化作一股力量,推动更多社会力量聚焦儿童教育,感召更多青年志愿者投身支教事业。
“以青春微光点亮教育的希望之路”,这是山东大学“海韵扬帆”支教队的初心。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奔赴更多地方,用短暂的陪伴,换长久的力量,让知识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海洋中,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