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深耕乡村:探寻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内涵
在福建农林大学王松良教授的带领下,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态农业”实践课在福建省屏南县的青山绿水间生动展开。由硕士研究生、本科生7人组成的青年实践队,深入屏南县四坪村、龙潭村、北墘村、后井村、前汾溪村等村落,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乡村教学与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实践队学子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当地致力于农业的“新农人”、亲手下地取样检测土壤PH值、系统学习先进的生态种植技术等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这种“将课堂搬进乡村、让科研服务农业”的创新教学模式,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提升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开拓专业视野,深刻理解了生态农业的核心三要素:生态循环与平衡、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经济可持续与社会公平,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学生们在真实的乡村环境和农业生产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有效实现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能力的完整闭环。此次屏南之行,不仅让农林学子们对生态农业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有了切身体验,也展现了高校以科研教学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为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提供了有益范本。

图示:王松良教授在会中强调实践要求(实践队摄)

图示:实践队在屏南县走访采集问卷(实践队摄)
数智赋能+品牌创新:生态农业实践中的技术支撑与模式探索
实践队充分发挥所学农林学科专业优势,深入调研堆肥取代化肥、田螺水稻共生种养及生态农业发展等核心问题。团队应用样品处理技术、检测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系统性地调研了新农人采用生态农业耕种模式前后其土地质量、土地PH值和土地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土壤采样调查法,普查了农户土壤恢复状况,并结合重金属含量测定,实时采集土壤样本、水样、环境等关键数据。这些精准的数据不仅为对比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更将为未来构建生态种养智能感知体系打下基础,让数智赋能生态农业,既“看得到效果”,更“算得清数据”,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此外,团队运用“三维驱动”发展模式:即以贯彻生态农业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为核心支撑,以艺术田野为发展路径。该模式深度融合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理念,依托在田埂中由阿土制作的艺术品,为阿土的水稻田螺系统打造“阿土的土”特色品牌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

图示:王松良教授带领实践队在四坪村学习堆肥知识(实践队摄)

图示:王松良教授与实践队进行土壤采样(实践队摄)

图示:实践团队成员在北墘村田螺水稻种养基地实地学习(实践队摄)
协同育人赋能生态农业:高校与新农人的田野实践之路
2024年习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农村广阔天地,农业大有可为”。这支由高校师生组成的实践队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通过“高校+新农人+农田”三维协同机制,正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蓬勃活力。实践队员们紧跟新农人脚步,白天头顶烈日深入农田,细致观察作物长势、记录土壤数据、了解生产实际;夜晚则围坐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研讨解决方案直至深夜,以满腔热忱和扎实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实干担当。这种扎根泥土的深度合作,不仅锤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农业问题的本领,更通过青年智慧与新农人经验的碰撞,为优化生态种植技术、提升农田综合效益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创新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青春力量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奔涌。

图示:实践团队在长桥镇原野家庭农场实地学习种植技术(实践队摄)

图示:实践团队成员在稻田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实践队摄)

图示:实践队等人在四坪村“金万俯葫芦丝一亩田”前合影(实践队摄)
知行合一绘蓝图:高校力量赋能生态农业与乡村发展
青年学子们卷起裤腿,将课堂知识深深“种”进宁德屏南的田间地头!一场生动的社会实践中,队员们以扎实的农田现状调研为根基,把高校的科研智慧与地方农业发展实际紧密嫁接,成功打通了理论走向实践的“最后一公里”,鲜活诠释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他们积极融入屏南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交流,深度利用当地优质资源与堆肥实践教学基地,携手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地协同平台,矢志为闽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升级提供硬核的智力引擎与技术助攻。实践队员们信心满满,誓言将持续贡献专业力量,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为生态农业的未来不断“充电”赋能。

图示:实践队与新农人阿土、乡野艺校毛华磊、汤明珠等在前汾溪村大梦书屋前合影(实践队摄)

图示:实践队等人在四坪村堆肥试验基地合影(实践队摄)
文:王松良、周正鑫、林兰力、郑朴之、孙浩文、孙娜、唐苏琳、郑莹莹
图:福建农林大学赴宁德市屏南县生态农业“绿脉振兴”实践队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