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急救知识科普宣讲,为生命安全注入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通讯员:李鹏彪)2025年7月12日,依托健康中国行动“2020—2030年全民急救技能普及”战略,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急救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联合第一师阿拉尔市金银川路街道党工委,以胡杨、南公园、新垦三大社区为支点,开展了“四位一体”全链条急救科普活动。活动围绕“黄金四分钟·邻里互助圈”主题,通过“科普+演练+评估+追踪”模式,为辖区常住居民打造社区级“急救技能共享圈”,助力急救知识广泛传播。

  活动当天9时,宣讲团11名成员在街道社区中心指定区域设点宣传,现场配备基础急救教具,包括2具半身心肺复苏模拟人、3卷灭菌纱布、10包一次性消毒棉片,以及按家庭、老年群体分类整理的200份宣传材料,内容涵盖急救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宣讲中,成员结合《现场急救指南》规范,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钟),海姆立克法的冲击部位等核心要点,并重点说明不同场景下的操作差异,如儿童与成人止血包扎的力度控制。

  互动环节中,居民围绕异物卡喉应急处理、外伤止血步骤等实际场景提问23次,成员均依据急救标准逐一解答。至15时活动结束,累计发放材料186份,37名居民参与实操练习,现场反馈显示,多数参与者已掌握基础操作要点。此次活动通过标准化演示与针对性答疑,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储备与实操认知。

  (图为实践队员向社区居民发放急救知识宣传单 李彦君 摄)

  针对儿童与老年人等群体的特点,宣讲团制定了差异化指导方案,现场设置2个专项演示区。儿童区配备适合5-12岁年龄段的迷你急救模型,重点演示气道异物梗阻的简易处理法,如用手掌根部在患儿肩胛骨之间快速叩击5次的操作力度控制;老年区则侧重跌倒后的初步判断(如观察意识状态、检查肢体活动度)及止血包扎的简化步骤,特别强调避免过度移动伤者的注意事项。

  互动中,针对居民提出的“3岁孩子呛奶如何处理”“老人突发胸痛是否能搬动”等17项针对性问题,成员结合年龄生理特征逐一拆解,用标尺演示儿童按压深度(约4cm)与成人的区别,用弹力绷带示范老年人关节处包扎的松紧度(以能插入1指为宜)。活动中,28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完成模拟操作,19名老年人记录了关键步骤要点,多数受访者认为“针对特殊群体的指导比通用知识更实用”,其中“儿童误服药物后的初步处理”和“老年人家中常备急救物品清单”的内容被提及最多。此次专项指导进一步细化了急救知识的落地场景,增强了不同群体的应急处置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新垦社区组织少年儿童分享并学习急救技能 李露 摄)

  为扩大急救知识普及范围,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宣讲团与社区工作者协同组织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志愿者等120余人参与。活动期间,宣讲团在社区中心设置固定宣传点,通过开展讲座、发放急救手册和现场教学等方式最大化的服务于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讲座内容涵盖急救原则、常见急症处置等基础理论,结合社区场景案例拆解操作要点;实操环节按20人/组进行分组练习,由6名宣讲团成员一对一指导,重点训练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核心技能,确保每人完成至少3次标准操作。

  据统计,活动发放急救手册150份,回收有效反馈问卷98份,其中91%的参与者表示“掌握了基础急救步骤”,85%的志愿者认为“所学技能可应用于日常志愿服务”。此次协作通过校社联动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急救知识的传播渠道,为提升社区整体应急能力奠定了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在南公园社区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分享学习讲座 苏昭聚 摄)

  通过这些活动,社区居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大家在面对紧急情况时,从过去的慌乱无措逐渐变得沉着有序。这种变化为构建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添砖加瓦,让邻里之间多了一份相互守护的底气。

  宣讲团的付出收获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大家碰面时总会热情称赞,不少人特意找到社区工作者,希望能多组织类似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系统学习急救知识。

  这次活动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教育。居民们在实操中体会到急救技能的分量,明白了每一个正确操作都可能关乎生命安危。这种认知让大家更加珍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也让“成为生命守护者”的意识在社区里慢慢扎根。

  (图为实践队员在新垦社区进行合影留念 宋子虎 摄)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