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网

大学生校园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大学生校园网 > 三下乡

鹮语秦声传雅韵 推普筑梦共前行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陕西理工大学“鹮语秦声,推普筑梦”推普宣讲团
  陕西理工大学“鹮语秦声,推普筑梦”推普宣讲团,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融合洋县本土文化与趣味互动,在乡村与图书馆开展系列推普活动,让规范语言扎根乡土,让文化自信浸润人心。
  7月下旬,宣讲团先后来到乡村与洋县图书馆,将普通话推广与朱鹮保护、民俗传承紧密结合。这支由12名学生与1位指导老师组成的团队,全员普通话水平达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中11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擅长教学,9名洋县籍学子深谙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更有累计30余次语言推广经验,为活动注入专业力量。
  乡村推普现场,热闹非凡。团队创新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围绕“买东西”“问路”等生活场景,教授实用普通话短句,让村民在日常语境中轻松掌握沟通技巧。随后的“你说我猜”游戏,以方言转普通话的形式,拉近了方言与通用语的距离;“句子接龙”则以尾字接首字的规则,在趣味中锻炼表达连贯性。一位村民笑着说:“这样学说话,比硬记容易多了,以后跟外地客商打交道更有底气了。”
图书馆内,文化与语言碰撞出别样火花。“朱鹮知识快问快答”环节,孩子们争相抢答“朱鹮羽毛是什么颜色”“洋县哪些地方能看到朱鹮”等问题,在互动中加深对国宝的认知;朗诵教学《朱鹮之歌》时,“红红的脸,弯弯的喙”等诗句,让孩子们用普通话描绘朱鹮之美,感受语言与生态的联结。此外,团队还融入洋县年俗“扫五穷”文化,通过诗词讲解,让村民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重温本土民俗记忆。
活动中,“词语接龙”“绕口令”等趣味环节持续升温。以“朱鹮”“汉江”“油菜花”等本土元素开头的接龙游戏,既巩固了普通话词汇,又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天上星,亮晶晶”的绕口令,则让大家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中,规范了“星”“灯”等易错发音。
  
  7月27日,实践团走进洋县体育场,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推广活动。为让活动更贴合群众需求,团队提前走上街头,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拉起家常——问问老人买菜时是否因方言遇过沟通难题,聊聊年轻人用普通话直播带货的心得,听听孩子们在学校说普通话的趣事。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反馈,成了活动设计的“指南针”。
  活动现场,趣味互动成了孩子们的“快乐课堂”。“拼音跳格子”里,孩子们蹦蹦跳跳认读声母韵母;“规范字找茬”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纠正招牌上的错字;“故事接龙”时,用标准普通话接力讲述家乡的传说。欢笑声里,语言规范悄悄住进心里。这种像春雨般的浸润式教育,不仅让孩子们渐渐养成清晰表达的习惯,更在他们心里种下对通用语言文字的亲近感。当规范用语自然而然融入日常对话,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更通畅的纽带,为乡村文化的绵延生长注入稳稳的力量。
  南关社区的笔墨香里,“永字八法”的讲解声与绕口令的清脆童声交织。孩子们在“平翘舌大挑战”中较真“四”与“十”的发音,在临摹《早发白帝城》时体会横平竖直的力量。实践团成员说:“写好规范字是传承文化的根,说好普通话是打开世界的窗。”当家庭书法小任务将这份感悟带回每家每户,语言的种子便有了持续生长的土壤。
  此次推普活动,不仅让普通话走进田间地头、文化场馆,更将语言推广与生态保护、非遗传承、乡村发展相融合。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我们希望让普通话成为桥梁,一边连着乡土文化的根,一边通向乡村振兴的路。”未来,宣讲团将继续深耕本土,让规范语言在洋州大地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三下乡推荐

鹮语秦声传雅韵 推普筑梦共前行

陕西理工大学“鹮语秦声,推普筑梦”推普宣讲团,以推广普通话为纽带,融合洋县本土文化与趣味互动,在乡村与图书馆开展系列推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