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响应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的时代号召,我们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古陶瓷文化的敬畏之心,奔赴繁昌窑遗址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活动。通过文化展馆参观、遗址实地考察、非遗传承人访谈等多元形式,青年学子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青白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亲手触摸千年古窑的历史文脉,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传承使命的理解。
在繁昌窑文化展馆内,古朴的展柜与柔和的灯光营造出庄重而静谧的氛围。同学们在讲解员的生动引领下,沿着时间轴线系统梳理了繁昌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青白瓷的重要发源地,繁昌窑在五代时期揭开了制瓷史的新篇章,到北宋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瓷体系。展柜中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造型圆润的执壶壶嘴线条流畅,历经千年仍泛着莹润光泽;纹饰精美的盏托上,缠枝莲纹栩栩如生,尽显宋代雅致风尚;还有那件瓷枕,釉色均匀细腻,“白中泛青、青中透白” 的独特质感在灯光下流转,让同学们不禁驻足赞叹,深刻感受到宋代民间生活美学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
盛夏的午后,阳光炙烤着大地,实践团队成员们顶着 35℃的高温,徒步走进柯家冲遗址保护区。脚下的黄土路带着窑火熏烤过的温热,远处的龙窑遗迹在绿树掩映下若隐若现。考古工作队负责人早已在遗址旁等候,他指着裸露在外的窑炉残体,详细讲解了龙窑依山而建的独特结构:“这种斜坡式窑炉能利用自然抽力提高窑温,最高可达 1300℃,正是这样的智慧设计成就了繁昌窑青白瓷的独特品质。” 在淘洗池遗址前,同学们俯身观察着残留的陶土痕迹,想象着古代匠人在此反复淘洗瓷土的场景;作坊区散落的匣钵碎片,无声地诉说着当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的繁忙景象。当负责人讲到此处发现的高岭土制瓷技术比景德镇还要早 300 年时,同学们纷纷发出惊叹,为古代匠人的创新精神深深折服。
实践活动中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传统制瓷工艺体验。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围站在陶轮旁,尝试拉坯成型。看似简单的旋转动作实则暗藏玄机,稍不留神瓷坯就会歪斜变形,经过多次练习,大家才勉强掌握了平衡技巧。刻花体验更是考验耐心,用特制刻刀在半干的瓷坯上勾勒纹饰,力道轻重都会影响图案效果,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简易瓷坯被传承人收走待烧制时,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此外,团队还围绕 “数字化时代下古窑址保护” 主题开展调研,走访文物保护工作者,收集一手资料,为古窑址保护建言献策。
这次实践活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千年古窑的文化之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每一件瓷器都是黄土与火焰的涅槃重生,每一道纹饰都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大家纷纷表示,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继续燃烧。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大家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温度,更彰显了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为青春书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