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刻满青白瓷纹的纪念碑前,凹凸纹路似时光褶皱,藏着繁昌瓷业的兴衰。龙庵书院里,《繁昌县志》《繁昌年鉴》堆叠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地方文化建设的年轮。2016到2022年,七本年鉴串起的是小城文化基建的步履,从产业规划到非遗保护,纸页间跳动的是文化生长的脉搏。这让我明白,文化调研不是枯燥的数据罗列,而是打捞城市记忆、理解发展逻辑的过程。
区图书馆里,青瓷器文献如山。那些关于胎质、釉色的专业描述,在与文化建设规划交叉比对时,突然有了鲜活的现实锚点——原来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能嵌入社区营造、文旅融合的活态基因。当古瓷技艺与现代城市发展对话,传统不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能解答“文化如何赋能当代生活”的密钥。
走进柯冲村的繁昌窑国家考古公园,脚踩千年窑址的泥土,手抚文化展馆的仿宋瓷瓶,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古窑残垣间,阳光穿透树隙洒在青瓷碎片上,釉色依旧温润。这让我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冰冷的学术课题,而是关乎土地记忆、民众认同的情感纽带。在博物馆,当讲解员说起青白瓷“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审美意境如何影响江南陶瓷业,那些出土文物便成了会说话的文化使者,诉说着小城曾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浪花。
与文化馆工作者围坐交流时,他们眼中的光让我动容。基层文化人在非遗进校园、文创产品开发中的摸索,让“保护”有了烟火气。而在繁昌一中宣讲繁昌窑故事时,学生们眼里的好奇与自豪,让我确信:文化传承的火种,需要学术研究的深度,更需要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温度。
七天行程,从文献案头到田野现场,从专业展馆到校园讲台,繁昌窑文化像一条丝线,串起了历史考证、现实观照与未来想象。这场“三下乡”,让我跳出书本里的理论框架,明白文化传承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人在田野、在展馆、在课堂里的躬身实践。作为青年学子,我们的“下乡”不该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要成为文化脉络的梳理者、传承故事的讲述者。当青春脚步与文化热土共振,我们既能读懂土地的文化基因,也能在文化传承中锚定自己的成长坐标——让学术扎根现实,让热爱照进传承,这或许就是“三下乡”给予我们的最生动的成长课。
返程时,行李箱里装着收集的文献与瓷片拓印,更装着对“文化何为”的全新思考。繁昌的青砖黛瓦间,文化传承的故事还在续写,而我们的青春,也将在见证与参与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