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旅共融绘苏韵 青春赴农助振兴——南师大学子赴淮安凡岗村、三朱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为探索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的生动实践,2025年7月11日至20日,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社会学院/会计学院“乡旅共融绘苏韵 青春赴农助振兴”实践调研团奔赴淮安市,先后深入盱眙县天泉湖镇凡岗村与淮阴区三朱村,以青春脚步丈量乡村土地,以实践智慧对话基层,在苏北大地上探寻乡旅融合的创新密码,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凡岗村的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朱村村民委员会的合影
田野躬行:触摸乡村发展的鲜活脉搏
秉持“扎根大地察实情”的初心,实践团队首站走进盱眙县凡岗村。沿着田间阡陌,成员们实地走访了村内的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了解 “虾稻共生” 产业运营模式。在村内采摘园,团队成员详细询问了采摘旅游的相关情况,了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实际状况,真切感受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初步成效。
随后,团队转战三朱村,在这里,一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村内创业园,成员们走访入驻企业,调研其经营状况与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在农产品交易点,他们触摸着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温度,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相关情况。此外,团队还实地考察了三朱村的文化阵地:农民小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痕迹犹存;淮安小书房内,各类书籍整齐排列。从农田到车间,从果园到书房,团队用镜头与笔端, 全方位感知着两个村庄在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真实脉动。
图为团队成员所摄三朱村创业园
深度对话:共谋乡村振兴的破局之策
调研不仅是观察,更是思想的碰撞。团队与凡岗村陈同宝书记、徐安明副书记、钟红旗会计展开了“头脑风暴”,询问产业规划、旅游发展困境及村民参与旅游产业的情况。陈书记坦言,村里旅游形式尚显单一,游客体验项目有限,难以形成长效吸引力;钟会计则点出痛点:虽有火龙果、大樱桃等特色采摘园,但在直播带货等新媒体宣传上“思路不多、办法不多”,品牌影响力未能有效破圈;徐副书记则建言,应坚守农业根基,多维度打造旅游打卡点,集中力量为现有采摘园“引流发声”。
在三朱村,团队与村党委负责人的一场深度座谈揭示了村庄“蝶变”的密码。村党委负责人回顾了发展历程:村“两委”发展初期曾因闲置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走过弯路,之后以“盘活资源”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清理荒地建成门面房实现增收,又陆续规划建设创业园、农产品交易点,2023年集体经济成功突破500万元;创业园积极引入企业入驻,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就业,同时带动村内餐饮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村里规划建设农民小舞台、“淮安小书房”等文化阵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推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组织各类集体活动等方式,有效凝聚了村民力量;未来计划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发展电商业务、扩建创业园并完善养老设施。
图为团队成员对凡岗村陈书记进行采访
图为团队成员对三朱村党委负责人进行采访
青春赋能:书写实践育人与助农振兴的双向答卷
此次淮安实践之行,团队不仅是乡村发展的“观察者”,更是助力振兴的“参与者”。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内涵——激活乡村资源活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进步。基于扎实的调研与深入的交流,团队精准“画像”:凡岗村以“虾稻共生”为基,采摘旅游为翼,但面临“翅膀不够硬”的单一化困境;三朱村通过盘活资源实现集体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却也存在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的挑战。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凝练两村发展经验,形成一份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优化建议报告,为更多同类乡村提供可借鉴的“南师方案”。
心有所向,行必能至。此次淮安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南师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会停歇。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将青春智慧转化为推动乡旅共融的磅礴力量,让“苏韵”更浓,让乡村更兴,在广袤的田野上贡献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力量。(周心妍 潘翎 范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