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7月1日-8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三色乡韵”青年突击队奔赴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谋划筹备,夯实实践活动基础
“三色乡韵”青年突击队在6月中旬与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相关政府人员取得联系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开会讨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主线,最终确定以非遗文化保护及创新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主题确定下来后,突击队成员分批进行前期活动准备,资料组队员通过国家图书馆中特色资源的数字方志查询功能,翻阅了清光绪《清远县志》、民国《清远县志》,初步整理了龙山镇的资料,为后续实地调查奠定了基础。新闻组队员则主要通过线上搜集关于龙山镇和上岳村的新闻以及政府政策,从而了解当地发展态势以及发展的政策支持。
青春启程,拉开古建保护序幕
7月1日,“三色乡韵”突击队先后拜访龙山镇政府和上岳村村委,龙山镇政府和上岳村村委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详细向团队介绍了上岳古村的基本情况、历史遗迹、特色特产,希望传习团同学们继续深挖龙山、上岳地方特色资源,用专业优势和奇思妙想,为龙山和上岳古村的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和青春力量,助力服务乡村振兴。
古韵初逢,开启探索守护之旅
7月2日突击队踏入村庄,正式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岳古村始建于南宋,盛于明清,目前保留的古居共37幢108座,屋顶以硬山式为主,覆灰瓦,清一色青砖砌的清水墙和锅耳墙。突击队队员走在蜿蜒曲折的古巷,抬头便可看到此起彼伏的镬耳楼,当地介绍人员称:“上岳古村最具特色的建筑就是镬耳楼,也叫锅耳楼,镬耳楼的主体建筑是镬耳墙,又称“鳌头墙”,有“独占鳌头”之意,但在元明清时期,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有资格建造锅耳墙,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突击队队员后续跟着介绍人员登上上岳村的最高处,放眼望去,看见五六十个锅耳,错落有致,气势恢宏;从侧面看像是由一个个“凸”字组成,十分别致独特。
青春行动,数字赋能古村建筑活化
古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古村的灵魂所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三色乡韵”突击队在7月2日——5日的实践中,队员不仅采访了当地居民和游客,更用脚步丈量古村的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完成了对村内镬耳楼、上岳朱公祠等核心建筑的全方位数字采集,累计拍摄图像 1200 余张,涵盖斗拱结构、梁架彩绘、石雕纹样、砖雕木雕等 200 余个特色元素。这些数字图像经过后期处理,形成了高精度的古建筑数字档案。以数字技术为笔,借助数百张古建筑数字图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鲜活的文化 IP 符号。在设计方面,队员们探索以镬耳楼的独特外形为灵感,将古村的特色元素融入文旅IP 设计中。旨在展现村落文化底蕴,提升古村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人关注上岳古村的古建筑保护。
乡野寻迹,勾勒古村落文化生态
7月6日,“三色乡韵”突击队走访上岳村周围的村落,如下岳村、前村里、后村里等地。找寻周围村落的文化印记,研究与上岳村同频发展契机,了解当地现有发展情况。同时突击队队员踏足田埂之上,在绿色盎然的田野里采风,绘制古村文化生态图谱。突击队队员在走访完毕后,初步计划以“古色为风骨,绿色为血肉”,让凝固的古色历史与流动的绿色生态相互滋养,共同谱写着一曲 “古色” 与 “绿色” 的和鸣,探索出一条以 “古色绿色” 双重优势驱动的活化之路,构建完整的古村文化生态,为上岳古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
青春飞扬,以热血脚步丈量古村落未来发展之路
八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就像白驹过隙,飞速而逝,但这8天的实践给突击队队员带来了的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当地的“镬耳”文化,更让突击队队员深深感受到国家为振兴乡村文化所做的努力。八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已接近收尾,但真正的“实践”正在进行,突击队将在后续时间内,将所搜集的资料结合专业技能,持续为上岳村的发展助力,继续以热血脚步丈量古村落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