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联村开展“珍惜粮食,致敬耕耘”讲座之前,“青穗兴乡”志愿队做了充分准备。首先进行了数据调查,了解到全世界浪费粮食的数量和饥饿人口的数量,在数量众多的同时还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迹象 。究其根本,是因为粮食分配的不完善,同时浪费粮食的现象泛滥。因而我们决定开展“珍惜粮食,致敬耕耘”为主题的讲座。然后我们进行了讲座大纲的构建,以及对于观众人群的分析,制作了合适的PPT。最后我们设计了 与听众的互动游戏,让大家在实践中读懂耕耘之美,践行珍惜之道。
讲座第一部分从 “粮” 到 “粮食”,主讲人明确指出 “餐桌上的粮食并非直接从田间收获”,通过水稻的生长环节,以及种子结构、生长周期的拆解,让听众直观感受到 “一粒米” 背后漫长且精细的过程。并且我们给听众们普及粮食分类与加工知识,提升了科学认知。通过互动设计猜谜语增强参与感,深化听众们的记忆。第二部分通过国内外数据与案例,直面粮食安全的严峻现状,是讲座的 “警示环节”。 用全球数据凸显危机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为后面的节约粮食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从文化传统、国家战略、公民责任三个维度,阐释节约粮食的深层价值,立足于文化与政治传统,强化价值认同,提出了第四部分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列出七项具体行动,给予听众更为清晰的认知。
每一粒粮食的生长,都是自然馈赠与人类劳作的共同成果。阳光、雨水、土壤赋予它生长的基础,而耕耘者的播种、除草、收割则让这份“可能”变为“收获”。这种连接提醒我们:粮食从不是凭空出现的商品,而是自然与人类达成默契的见证。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不饿肚子”成了常态,粮食的“珍贵感”容易被淡化。但“珍惜”从不因富足而失效——它是一种对抗“奢靡”的理性,一种体谅他人的共情。从个人角度,“按需点餐”“光盘行动”是微小的自律;从社会层面,这是一种文明的刻度:一个懂得珍惜粮食的社会,必然是懂得尊重劳动、敬畏自然、关怀他人的社会。“珍惜粮食、致敬耕耘”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对“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回答:对自然存敬畏,对劳动存尊重,对生活存感恩。这份思考,让我们在饱腹之外,更懂得“生存”的温度与重量。
此次讲座结合 “青春赋能,筑梦乡村” 的实践背景,既传递了粮食知识,也引导青年群体关注乡村与粮食安全,兼具教育性、公益性与实践指导性,为推动 “珍惜粮食” 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